一个村,因种梨改变命运
盛夏,宁海长街镇洋湖村翠冠梨又到了收获时刻。
走进洋湖村,只见果树枝头,一个个梨比成人拳头还大,散发出淡淡果香。
“今年大丰收,价格比往年略低,但不愁卖!”村民吕春社话语简短,信息量却很大。
改变命运的梨
洋湖村是著名的梨乡。
20年前,村干部带领村民种下第一批翠冠梨。如今,全村拥有梨园1200亩,是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之一,带动全镇翠冠梨产值约2000万元。
68岁的吕春社,是村里第一批种植翠冠梨的农户。
从对梨树种植一无所知,到如今成为全村梨树种植技术带头人,吕春社不仅实现了种果树致富,还见证了这颗梨“反哺”果农,带领洋湖村走上共富路的历程。
“20年前,洋湖村还是个贫穷落后村,只有低经济价值的水稻和柑橘,一年到头赚不到钱。台风一来,还可能颗粒无收。”吕春社说,当时村里便开始寻找效益好、又避开台风期的主导产业。
最终,在宁海城区卖水果的村民董胜坤提供了翠冠梨好卖的信息,引起村班子重视,在一番学习讨论后,决定引种。
2002年秋天,当时的村支书陈兆双等村干部带头,在洋湖村种下了第一批300亩翠冠梨。
第三年夏天,梨树开始产果,经济效益随之显现,全村人喜出望外,特意请了戏班子来热闹一番。
20年长盛不衰的背后
洋湖村土质带碱性,十分适宜种植翠冠梨。
当脆甜可口的洋湖翠冠梨第一次出现在市场,就因为绝佳的口味征服了消费者,口碑不胫而走。
于是,农户种植翠冠梨积极性大增,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农产品增量还必须提质。量质齐升后,还要解决农产品从农田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洋湖村,抱团发展是当地翠冠梨20年长盛不衰的有力支撑。
早在2005年7月,洋湖村就成立了登喜翠冠梨专业合作社,涵盖全村1507亩种梨面积、326户梨农。
“合作社的法宝就是‘统一’!实行统一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吕春社以种植环节举例,合作社实施统一施肥修剪、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疏花整枝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翠冠梨质量。“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广播喇叭通知,大家分头干。”
也是2005年,宁海县果蔬市场与洋湖村结对,把翠冠梨推向全国。
销路打开,农户卖果就不难了。
趁热打铁,合作社改变了原来手工分拣果子的落后方法,采用选果机,统一选果标准,提升果品分级效率。
合作社越公平公正,梨农与合作社的配合度也越高。
2012年,洋湖村登喜翠冠梨合作社被评为“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服务及销售收入达750万元。
于是合作社又用这笔钱反哺梨农:每年两次聘请农技专家到村里授课,选送村里的技术员到浙江万里学院进修……
梨下经济开辟“新赛道”
2002年秋,载着100多名洋湖村村民的大客车径直开往慈溪周巷。这已是他们第三次专程前往周巷翠冠梨专业村学习了。
聪明好学的洋湖村村民,不仅学到了梨树栽培技术,还引进发展了“林下经济”,种蔬菜、种豆类。在初种下梨树的头几年,虽然没有翠冠梨产出,每亩也有2000多元收入。
如今,翠冠梨种植增加,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于是,洋湖村又开启了梨树底下种芥菜,芥菜制作梅干菜、开发预制菜的“新赛道”。
今年3月24日,宁海珍鲜共富试验基地在洋湖村揭牌,宁波宁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要开始运营小村预制菜产业。
原来,当年带领村民种梨创业的该村原书记陈兆双,正是宁波宁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如今,引导农户梨树底下种芥菜,由合作社保底收购,他用来加工制作梅干菜、开发预制菜,追逐产业“新风口”。
“翠冠梨到8月底就下市了,农户正好可以在梨树下种芥菜,既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给梨树间接施肥。”陈兆双表示,对芥菜作深加工,可以稳定农户种植收入。
他以保底价格收购价算了笔账:每公斤芥菜0.6元收购,村民秋冬季节种两茬,每亩可以增收6000-8000元。
回望20年种梨路,洋湖村村民虽然也有过“靠天吃饭”的无奈时刻,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是通过科技、通过管理、通过合作,将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