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政策创新带来“裂变效应”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7-31

开化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近年来依托独特生态优势,全力深化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域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主要指标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美丽开化样本。

如今,开化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打造“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城镇化发展新路径,推动形成“处处宜居、城乡协同、全域大美”新格局。

铺染生态底色 

坚持逐绿前行

这里,山峦叠嶂,树木参天;这里,清流潺潺,鱼虾畅游;这里,时常涌动着潮汐般的云海。好山好水好空气,吸引着全国各地游人来开化“林”距离“森”呼吸。

这是开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这是开化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动自觉。

开化作为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护好浙江“大水缸”的传统由来已久。1997年,开化在全国率先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保护好开化的绿水青山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2003年和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开化调研,曾勉励干部群众“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铭记嘱托,36万开化人民接力传承,绿色发展之路在2236平方公里的开化大地蔚然铺展。从生态“自发”到生态“自觉”再到生态“自信”,开化“植树拜年”延续42年从未间断,民间也自发进行“杀猪禁渔”、禁林护林,涌现了民间护河队、环保志愿协会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间环保组织。

2014年,浙江将开化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衢州也不再考核开化工业经济和GDP指标,实行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

考核上“松绑”,开化放开手脚大胆干,摸清生态资源“家底”,系统推进生态修复。2015年启动国家公园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2021年启动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丰度全省领先;2018年编制全县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总量超2500亿元。同时,与中科院等14家院校签订生态科研监测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监测样地800余个,用科技力量护好生态。特别是在钱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先后开展7轮“清源行动”,以最严举措、最高标准保护国家公园的生态原真性。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生态修复,开化实现了美丽浙江连续5年考核优秀,连续7年获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考核优秀县、全省唯一。

厚植生态家底 

创新体制机制

为适应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开化建立了与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相适应、扁平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19个乡镇、园区撤并整合成14个乡镇,调减26.3%;党政群机构数量从63个减少到37个,精简41.3%

2014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多规合一”试点县以来,开化探索实施“三区三线”空间管控模式,加大保护力度,生态红线划定范围逐步扩大,占县域总面积高达28.5%,全县近一半的空间被划为生态空间,排名全省前列。

所有生态空间,严格实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机制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近10年来,开化共关停污染企业278家、木制品加工厂235家、否决化工及有污染项目65个,总投资近100亿元,真正做到了项目给生态让路,实现了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和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化开展了多元化生态补偿。2014年,借助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在全省率先试行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出境水水质、森林质量与财政奖惩进行挂钩,实行正向激励与反向倒扣。2017年,该制度迭代为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在全省面上推广。2018年,与下游的常山县在全省率先签订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协定,每年可获得800万元的横向经济补偿,目前已开展至第二轮。在国内率先启动集体林地、农田地役权改革,钱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占比近80%的集体林统一管理,地役权实践经验入选19个“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推出项目建设生态占补平衡机制,建立起“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生态保护利益导向,推动GEPGDP双增长。

“绿色家底”逐年充盈厚实,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生态名片愈发耀眼。出境水质Ⅰ类、Ⅱ类水质以上占比从99.2%提高到99.7%,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从95.6%提高到98.6%。森林覆盖率从80.5%提高到81.1%,林木蓄积量从1032万立方米增长到1576.9万立方米,增长52.8%,小流域水土保持率从85%提高到96.5%,绿水青山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释放生态红利

撬动发展动能

盛夏时节,前来开化避暑纳凉的游客络绎不绝。常年平均气温16.4℃的齐溪镇龙门村,更是成为首选之地。

“现在九溪龙门景区每天接待游客800多人,民宿、农家乐几乎家家爆满。尤其是两条高空滑道最受欢迎,每天门票收入2万余元。”齐溪镇龙门村党支部书记汪配富喜滋滋地说,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

好山好水,孕育好风光,引来八方客。2022年,开化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5亿元,近2万村民在家门口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80”后的余本孝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出外闯荡20年的他,回到老家何田乡晴村村,打造了一家鱼文化主题民宿。眼看生意火爆,他趁热打铁,陆续在何田乡田畈村、马金镇大淤村开办两家民宿。“目前,三家民宿每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年收入200余万元。”余本孝说,这几天在全县各地调研,准备再开一家民宿。

近年来,开化始终致力于推动生态优势向产业红利转化,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支撑生态高水平保护,初步构建了“以品牌农业为基底、以生态工业为主干、以文旅产业为支柱”的低碳绿色产业体系,在全市率先发布“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开化龙顶品牌价值已突破30亿元,一产产值超13亿元,带动5万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开化共获得绿色发展财政奖补资金33.81亿元。国民经济生态总值从2014年的100.1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81.4亿元,累计增长81.2%,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