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大荔“枣熟”——一看五谷不生,一干枣香四溢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7-21

在冬枣所有的管理环节中,环剥是劳动强度最大的步骤。

拿一个小马扎坐在树下,或者干脆跪在地上,用环剥刀在主干或者主枝上割开一道口子,然后剥离掉一到两厘米的韧皮组织,就可以切断营养成分从树冠回流到根部的通道,保证果实成长。

第一次环剥后的第七天,要仔细检查伤口情况,避免粘连,出现问题的要及时消毒处理。在第15天和第25天,还要检查和包扎伤口,等到果实坐稳后,再进行第二次环剥。

“那场面,简直是跪在地上给树磕头哩。”务冬枣不易,但经过环剥,坐果率明显上升、果实均匀圆正、营养成分十足。这是大荔县枣农独创的管理方法,虽然辛苦,可老天并没有亏待他们,“想要日子好,一人一亩枣”并不是一句笑谈,而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每公斤冬枣最高卖200元,每个大棚最高卖27万元,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产值达65亿元,其规模、品质、效益均居全国同类排名第一,连续七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5强”,这些数据支撑大荔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枣乡”“全国冬枣名县”。

很多人被这些数据震惊,但却难以想象,有许多冬枣生长在黄河滩的盐碱地上。一个曾经寸草不生的地方,能生产出如此“土特产”,离不开枣农的艰辛付出、企业的敢闯敢拼、政府的适时引导。

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的大荔县,是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核心区”,在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县市中面积最大。一直以来,让产业为生态添绿,让生态为产业增值,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理念。

苦水产出甜枣

每到5月底6月初,丰盈又脆甜的大荔冬枣就上市了。这小小的果实不仅带来甜蜜的口感,在被称为“中国冬枣第一村”的安仁镇小坡村,冬枣年销售过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5万元,全村900多户4000多人几乎全部都在村里种枣。


1689932311860738.jpeg 

收获冬枣

小坡村的冬枣种在撂荒的黄河滩盐碱地上,这片1.5万亩的土地闲置许久,虽然表面看起来平平整整,但底下的淤泥一米多厚,种啥啥不长,群众最恓惶。全村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出门打工,其他人只能在黄河沿线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承包土地发展农业,而自己家的地10元一亩都没人租。

1998年,薛安全当选村委会主任,他不服气乡党守着这块地却产不出效益,陆续选种多种水果蔬菜,却都纷纷失败了,“从盐碱地往下挖五米,虽然有水,但都是‘苦水’,用来浇地庄稼都活不了。”

薛安全四处寻找能耐碱的作物,他发现大荔早有种枣的历史,在康熙年间,大荔的枣还成为皇室贡品。眼前也有不少成功案例,邻近的沙苑地区红枣产业红红火火,河对岸的山西雪枣渐成规模,为何小坡村不行?他贷款20万元,准备过河引进树苗。但屡试屡败的村民犹豫了,这个“毛毛草”都不长的盐碱地能侍弄金贵的水果吗?薛安全只好自己承包200亩土地,同时动员村组干部先试先种。

可只要水的问题不解决,树苗的成活率就难保障。雇三轮车浇水,买再生管接水,从坡底下打井、采取沟灌的方式浇灌试验田,没想到枣树真的成活了。原来只要水到位了,盐碱地也能种出果树。

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小坡村决定引洛下滩,把洛惠渠的水引到黄河滩地里灌溉,最终修成了3.8公里长的主干渠和13条总长21.8公里的小渠,满足全村枣园的灌溉需求,枣树不仅活了,还开始挂果了!

但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充满波折。到了成熟的季节,薛安全发现市场上的冬枣每斤卖三元,而小坡村的雪枣只能卖六毛钱。啥是冬枣?他四处打问,终于在眉县找到答案,并领回来20多名技术人员嫁接冬枣。可没想到两年后,这批冬枣没有带来预期收益。

原来,为了延长冬枣的销售期,村里组织群众修建冷库,计划在秋淋期将枣子存在冷库里防止裂果。但没想到连阴雨一下就是八九天,天晴进库一看,枣子都粘在一起了,根本卖不了钱。

薛安全还记得,当大伙垂头丧气地走出冷库时,忽然听到一声惊叫,原来当时赶着干活,有人随手将雨衣搭在枣树上,却没想到雨衣下没有摘的枣却品相完好。他们赶紧叫人去镇上请来专家,一番研究之后,村里陆续搭起180亩大棚,村干部李建华经管得最好,十亩冬枣,刚挂果成熟,就被浙江客商一次性以23.8万元买断。

冬枣不但能卖钱,还能卖大价钱!这里不仅能种活冬枣,还因含沙量高、松软透气,种出的冬枣色泽喜人、含糖量高、硬脆爽口。“枣农巴望着一亩地卖1万元就不得了,没想到卖到两万元,大伙握着崭新的大票子兴奋极了。”薛安全回忆。之后小坡村的大棚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扩张起来,昔日没人要的荒滩地成了你争我抢的致富地。

不过六七年工夫,小坡村大棚面积增长到1.2万亩,村民人均收入每年能突破2.5万元,在信用社的账户年流水过亿,大伙开玩笑地说,“钱不往县城走,都流进了小坡村。”

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提升,冬枣的销售期逐步延长,大荔县的冬枣面积和产量进入飞速发展期。2010年,从外地返乡的张全喜开始流转土地种冬枣,最终建成300亩种植基地。但收获季冬枣扎堆上市,仅靠外地客商吃不下所有的货,张全喜想去外面的市场看一看。

第一站,他来到北京新发地,在这个首都最大的批发市场开始蹲点。凌晨时分的新发地,热闹不亚于白天。张全喜发现,每家店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源,他观察哪家客源多、流量大,就主动上门谈合作。

为了能够进入更高端的市场,张全喜注册了“新禧”牌商标。因为他们的包装箱内上下层果品一致,又都是以净重售卖,很快得到市场认可。一时间,来拉冬枣的货车上装的都是新禧的箱子。

随后,为了让冬枣的生产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打出大荔冬枣的好品牌,张全喜牵头成立了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统一制定生产、采摘标准,定期培训技术,达到标准的冬枣他都高于市价收购。至今已有620户入社,辐射冬枣主产区8000亩地。

随着大荔冬枣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逐步上升,许多起步于农家小院的合作社也面临新的问题。最早大伙都是从房檐下储枣,把自家的院子占满,又放在邻居家的小院,直到巷道里都堆满了箱子。每天清晨收枣、中午分拣、下午包装,“刺啦刺啦”撕胶带的声音让张全喜下定决心要建一个标准厂房,用于分拣冬枣。

2019年,在县政府召开的工作会上,他作为企业代表发言。冬枣这么大的产业,却没有标准化的分选设备,传统的机器一小时只能分选1000斤,没有细化标准,已经追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

县领导当场叫来各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手续很快批了下来。新引进的设备每小时最高可分拣8000斤冬枣,不但能分出点红、片红,青果、裂枣也能被挑选出来,保证成品果的品质统一。

2019年,一个以色列客商想在陕西寻找一家产量大、品质好,但产地又不多的独特水果。他们偶然尝到空运来的冬枣,便来到大荔。

“但冬枣要想走出去,空运成本太高,我们正探索通过海运把冬枣送到欧美的国家,如果不能完成保鲜要求,这一目标就不能实现。”张全喜说,合作社已经与这家企业达成合作,投资2000万元,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成功将冬枣的保鲜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月左右延长到两个月左右,让冬枣走得更远。

有人知是“鲜”枣来

见到张九红时,他正在大棚里疏果。

一间温室大棚大约占用一亩半地,其三面用土墙垒起,一面用塑料膜遮住,留作人们进出使用。棚内一排排枣树不过半人高,排列得平直,有一种令人舒适的严整之美。

管理冬枣不是一件易事,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得待在棚里。每年10月开始施肥,之后是给大棚升温,快过年时需要猫着腰掐芽,三四月挂果了还得疏果。“过年亲戚来串门了都得叫到大棚里来。”张九红摘下一颗冬枣递了过来,“快尝尝,甜得很。”

把枣子送进嘴里,咔嚓一口咬下,口感脆甜、肉厚汁多、皮薄核小,真不愧是当代的“百枣之王”。张九红期待的心情得到满足,他笑呵呵地说道:“好吃吧,再过两天,这一斤枣能卖到将近200块钱哩。说句开玩笑的话,第一批枣摘上半碗碗都得找关系才能买到呢。”

张九红是范家镇井庄村村民,范家的冬枣号称“中国第一早”,每年5月左右第一批冬枣上市前便被订购一空。因为品质好、市场好,井庄村家家都经营冬枣。2022年,全村光冬枣一项的收入超过1亿元。

都说“南荔枝、北冬枣”,两者相比,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鲜”。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只知冬枣鲜,却不知道农民是如何挖空心思“保鲜”的。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荔就有发展梨枣的传统,到90年代后期,冬枣因其更优越的品质和口感引起人们注意,属于大荔县的第二代鲜食枣登场。

但由于当时的管理水平有限,冬枣的坐果率一直较低。经历了反复试验与摸索,2005年,这个问题终于得到有效解决,那一年也成为冬枣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随后的一年,枣农精心护理,生怕有一点风吹草动。可老天还是泼了一盆冷水,秋天连日的阴雨敲打着果子,果子裂开了,农民的心情也裂开了,已经到成熟期的冬枣只能眼看着烂在地里。

可是他们没有时间难过,而是投入到对防雨的摸索中。既然要防雨,那就给枣树打个伞。枣农找来地膜,甚至包括农村吃席时饭桌上的桌布,想办法罩在树上,可薄膜毕竟太薄,风一刮就都缠到树上。

虽然这些办法看起来笨手笨脚,可为后来防雨棚的搭建奠定了基础。罩子不行,那就找来竹竿、水泥杆搭起架子,再铺上质量较好的塑料纸,早期设施栽培便形成了。经过三年试验,防雨(冷)棚技术基本成熟,它不仅把每亩冬枣的收益提升至2万元,还将冬枣的上市期提前了20多天,这一好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大荔。

枣农开始争相搭建冷棚,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竹竿、水泥杆也被替代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钢架,防雨的塑料棚顶升级为棉被。2010年,大荔进入搭棚的高峰期,有人调侃,他们救活了不少钢架厂。

然而,大规模新建园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冬枣集中上市、价格下滑。为了打时间差,枣农开始探索修建温室大棚,这拉开了冬枣的上市时间,再次推动产业升级。如今的大荔县,已经同时具备了防雨棚、钢架棉被大棚、温室大棚等多种棚体结构,冬枣销售期长达六个月。

20234月,为了解决市场上存在的以次充好、摘青上市等乱象,井庄村成立了冬枣质量管理工作室,聘请20多位队员,对冬枣的施肥、环剥、采摘、销售一管到底,并对每个大棚实行档案管理,严格记录其施肥用水等情况,为冬枣“保鲜”再次加码。

当然,对于井庄来说,也不都是农民窝在棚里打理枣树的安静画面,喧嚣的时候属于成熟期,会从每年5月一直持续到9月。

从范家镇的雷南村到井庄村一公里的马路上,形成了大荔县著名的冬枣交易市场。凌晨一两点,天空还是一片漆黑,马路上已是人头攒动。因为夜晚气温较低,采摘的冬枣容易保持水分和甜脆的口感,为了“抢鲜”,枣农便头戴照明灯头在棚里忙碌起来。

在马路上,还有一群外地客商,一到5月,他们便簇拥着来到大荔,将精挑细选的冬枣发往全国各地。从井庄摘下打包好的冬枣,立即被送到小坡村万亩冬枣园区,那里有一个占地20亩的物流园,在这里统一装车后,车队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就算是全国最南边,从冬枣被摘下再送到消费者手里,也只需要两天便够了。整个过程中,稳定的供应链和高效的销售渠道缺一不可。

客商黄红波来自浙江温州,与其说他是外地人,不如说是半个大荔人,冬枣市场的红火有他不小的功劳。

1996年,寻着红枣的影子,30岁的黄红波从浙江出发,先后来到山东、陕西。在大荔发现少量的梨枣后,他每天将四五十斤梨枣通过客车捎到南方市场,“一上市就被抢空了,这生意能做。”

后来冬枣在大荔慢慢兴起,农户种多少,黄红波都照单全收。到2005年,他意识到小打小闹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申请成立物流公司。后来,小坡村成立冬枣万亩园区,黄红波也顺势将物流公司搬进园区,这是大荔县整个枣区的中心位置,做集散再适合不过。

“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个省就销掉大荔三分之一的冬枣,旺季每天要发50车枣,每车30吨。加上发往湖北等地的,一天要走80辆车。”黄红波说,这些年他陆续吸引3000多个客商来到大荔。2022年,有20万吨冬枣,都是通过他们的物流和客商发往全国。

深耕枣业

如果说以前的黄红波是半个大荔人,现在可以说完全是大荔人。

大荔人这么讲,是认可了他在冬枣上的付出。从第一个来到大荔收购冬枣,到自掏腰包鼓励村民建防雨棚,再到研究冬枣的深加工产品,黄红波整整在这里深耕27年。

 

1689932333589843.jpeg 

村民将冬枣选果装箱

2017年,正是冬枣卖得最如火如荼的年份,枣农沉浸在高收入的喜悦中,大荔县却有了一丝忧患意识,万一啥时候滞销了怎么办?黄红波清楚地记得,不止一个人表现出担忧。在冬枣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他感觉这个忧虑颇有些道理。

黄红波立即开始行动,经过一番考察,确定了要做冬枣酒后,他与甘肃的一家酒发酵研究院合作,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产品研发。其中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最终冬枣白酒研发成功。

20193月,黄红波的酒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因为大荔位于陕西的关中地带,冬枣又有些许红色,他便给产品取名“关中红”。冬枣进缸没多久,一次突发的洪水印证了他们提前谋划的重要意义。

两年后的秋季,大荔遭遇了严重的洪水灾害,数十万人受灾,17.5万亩农田被淹。赵渡镇一度成为重灾区,走到雨林村时,黄红波心里五味杂陈。听说,村里的老人都坐在地头上哭,收冬枣的客商也来过,但等了一个星期看不到洪水退去,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了。

了解了情况后,黄红波捐出5万元用于救灾,同时他高出市场价把能用的冬枣全部收购。“要是搁以前,我收了也很难卖,现在可以用来做酒。”黄红波说,“延伸产业链的意义不光是把冬枣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也是鲜食枣遇到突发情况的解救办法。”

到目前为止,冬枣酒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他又把精力投入到对微量元素的提取中。冬枣富含氨基酸、维生素、植物蛋白等营养成分,其维生素含量是苹果的60倍,是梨的14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维生素丸”。这些成分被广泛地运用到化妆品、食品、保健品当中,如果提取成功,将会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大荔冬枣以不同的形态靠近消费者,枣农不再为销量发愁,天南海北的人们都能同享甜蜜。

在黄花集团的展台上,陈列着不少冬枣深加工产品,其中一个的颜色和外观看起来与鲜枣无异,口感也有鲜枣酸甜的感觉。

这是脆冬枣,它将是黄花集团未来主打的冬枣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脆冬枣并不陌生,因其加工门槛较低,在市面上并不鲜见。但大多数脆冬枣的制作使用油炸技术,并不能解决口感油腻的缺陷。而黄花集团的产品可以说延长了鲜枣的销售期,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黄花集团顾名思义以做黄花菜起家,2012年开始接触冬枣。随着经营的深入他们发现,冬枣的销售期虽然较长,但一到9月之后,全国冬枣大面积上市后,原来几十元甚至是上百元一斤的“金蛋蛋”,现在只能按筐卖。“一筐枣只能卖几块钱,中秋节、国庆节一过,客商基本就撤走了。”黄花集团总经理潘琳说,各方都在思索解决办法。

虽然主营黄花菜,但集团加工冬枣有一定的先天优势。首先是时间上的无缝衔接,每年七八月,对黄花菜的加工基本结束,九十月正好是最后一批鲜枣上市的时间。再加上集团本身具备的清洗、烘干等设备,也可以随时派上用场。想法确定后,集团立即到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引进一批新的设备,开始做深加工。

随后,脆冬枣、蒸冬枣、冬枣罐头等产品陆续上市,丰富产品类型的同时,黄花集团也在不断改进技术,试图解决脆冬枣油腻的口感。

市面上常见的脆冬枣使用真空状态下的油炸技术,近几年受到消费者排斥。而用冻干技术制作冬枣,只能通过切片的方式解决脱水问题,如果是对整个冬枣进行脱水,就没有办法保持鲜枣的品相。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花集团接触到一位加拿大专家,于是便开始联合研究。经过一年时间改进,他们在冻干的基础上,加入穿透力更强的微波膨化技术,实现了在不去核的情况下对整个冬枣进行脱水,出来的效果可以和鲜枣媲美。

“整个研发过程,我们投入200万元,目前所有的设计标准和技术参数都定下来了,就等今年九月的鲜枣了。”潘林介绍,2022年试加工的产品受到客户抢购,凭他们对市场的判断,这个产品将会受到消费者喜爱。就价格来说,也不能同日而语,原来按筐卖的冬枣每斤市价上升至100元以上,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