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土特产”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小小“土特产”,也有大作为。做优做强“土特产”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此,各地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做优做强“土特产”有效实现路径和支持政策。
“土”强调产品要本地生产,体现的是一方水土和文化。这些“土味”产品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独特的自然资源又形成了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强调产品要有特色,体现的是区别于其他地方产品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中很多都是地理标志产品。这就要求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产”强调产品要有规模、要有产业链,体现的是集群效应。
“土特产”的主要特点是有价值、有特色、有规模。要做优做强“土特产”,应从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应从农产品生产向运输、销售等方向延伸,打通整个产业链条。
要实现因地制宜与分类施策的统筹推进。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土特产”,其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要有所区别。对于尚待挖掘的“土特产”,要从“土”上下功夫,改良“土特产”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并赋予特定的文化价值。对于已有一定规模的“土特产”,要从“特”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产品的特点,把规模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已有知名度的“土特产”,要从“产”上下功夫,促进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有效衔接。“土特产”的发展连着民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要求在努力将“土特产”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带动农民增收。可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农户以盘活土地开展原材料种植获得经营性收入,以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收入,还可以到合作社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户在产业的各环节受益,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要实现政策扶持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通过鼓励土地流转等方式不断扩大“土特产”规模,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土特产”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加大“土特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品质,走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此外,通过探索三产融合路径,将产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有效结合,挖掘“土特产”更高价值,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园,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采用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拓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真正做优做强“土特产”。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