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增产难增收 敢问慈溪杨梅路在何方?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7-13

00300492610_14e298db.png

日前,杨梅山上,杨梅树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据悉,今年我市的杨梅产量创下历年之最。摄影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近日,记者采访途经匡堰镇乾炳村时,看到路旁几户梅农家门口的道地上,晒满了清洗干净的竹篮,那是杨梅旺季杨梅山头随处可见的杨梅盛放工具。转眼,“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的杨梅季又已结束,留在人们脑海的是累累果实挂枝头的模样和它酸酸甜甜的味道。

随着慈溪杨梅季结束,杨梅山下人来车往的热闹场面也暂时冷清下来。然而,慈溪杨梅的话题似乎并未就此收住:有人感叹慈溪杨梅为什么吃不出以前的味道?有人困惑本地杨梅销售为何越来越难?当然,也有人好奇,今年杨梅季梅农收入到底如何……这几天,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部分梅农、购销大户、杨梅专家和业内人士,通过他们,解码今年杨梅季不一样的“标签”。

杨梅之“嫁”:

有人欢喜有人忧

今年,慈溪露天杨梅610日左右上市,也算天公作美,杨梅季比往年延长了不少,从最早上市的我市杨梅主产区横河、匡堰算起,到陆续上市的东部沿山各镇,今年的杨梅采摘持续了20天左右。而杨梅产量也创下历年之最,记者曾在杨梅山上看到,很多杨梅树都是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

杨梅季延长、产量增加,这对梅农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横河镇龙南村的徐忠乾承包山上的杨梅树达到了600余棵。由于采摘及时、营销得法,今年杨梅销售收入高达50余万元。“今年杨梅产量高,上市前期销路不错,后期虽然有些滞销,但总体收入比去年还是增加的。”徐忠乾对记者说。

在风景秀丽的上林湖畔,匡堰镇的仙紫杨梅园也在今年杨梅季喜获丰收。杨梅园内的20亩大棚杨梅和露天杨梅成功实现“无缝衔接”,加上负责人柴光飞坚持生态栽培、品质管控和商标注册,“仙紫”杨梅销售一直看好,杨梅园内顾客盈门,今年杨梅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

有人欢喜有人愁。杨梅旺季,在我市各地杨梅市场,经常能看到手扛肩挑着前来卖杨梅的农户,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杨梅销路并不看好。一边牵挂着山上未摘的杨梅,一边把大量时间耗在市场叫卖上,横河镇的梅农孙大伯就碰到了这尴尬境遇。“前几年销路还可以,上门来提的也有,儿子网上也销掉了不少,今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卖不出去。”孙大伯说,挑到杨梅市场里,以往几十元一斤的篮头杨梅,有的只卖到5元一斤,采摘了一周左右,心灰意冷的孙大伯和家人就陆续上班了,不少杨梅烂在山头。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今年,我市各地杨梅产区不少梅农杨梅收入不如人意,他们中大多是单打独斗的散户,采摘人手不足、不懂销售,再加上其他种种因素,虽然杨梅采摘时间延长、产量增加,而收入不增反减。

杨梅之“惑”:

品质拓销深陷“两难”

横河镇杨梅主产区购销大户陈朱国通过淘宝、抖音、朋友圈等各个拓销渠道发力,同时招揽人手对杨梅实行品质管控、分级包装、分批销售,杨梅销路不错。不过,他表示,今年总体杨梅销售收入增加,但按今年杨梅采摘时间和产量来算,销售还是不如人意。可想而知,那些不懂销售门道的梅农,杨梅销售肯定难上加难。

陈朱国认为,不少梅农杨梅收入不增反减,有多种因素。一方面,传统的拓销模式早已淡出市场,但50后”“60后”甚至“70后”梅农不少仍固守着原有销售模式,果品不分级、包装很单一,而且只会“市场叫卖”“等人上门”等传统销售模式。即使有的拓展了销售渠道,也是最简单的网上促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收效甚微。另一方面,今年采摘时间延长、产量增加,市场供大于求。今年慈溪杨梅难销,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杨梅“打药”的传言纷纷扬扬,也败坏了慈溪杨梅的名声。

杨梅个小、易出水的不受欢迎,个大、很黑的又被怀疑是否打了“药水”,杨梅销售陷于两难境地。今年杨梅季期间,记者为主产区的娘家杨梅促销时也遇到了一些朋友问我:“慈溪杨梅个头好像越来越小,有个别还特别软快烂了,我买到的杨梅会不会是他们地上捡的?”也有人说,慈溪杨梅又黑又大,会不会也打了药?

其实杨梅软烂并非一定是地上捡的。和早年不同,随着气候变化,这些年,不少杨梅树上也会出现“烂”杨梅的情况,梅农出售时如果挑选不仔细,便会有“漏网之鱼”,导致消费者误解地上捡的杨梅当好杨梅卖。“其实我们树上采摘都来不及,何必要去地上捡杨梅?”一位梅农无奈地说。

“全球气候变暖,再加上慈溪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件对慈溪杨梅培植越来越不友好。”市农业农村局林特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梅专家柴春燕忧心忡忡地说,随着气候的变化,也给有着“中国杨梅之乡”美誉的慈溪带来严峻考验,杨梅管理要求高,采摘季节短,品质提升难。同时,外地杨梅提前大量涌入,也让杨梅销售难上加难。

对于消费者对慈溪杨梅打药的疑问,柴春燕表示,虽然部分梅农为了打开销路对杨梅施药,但“慈溪杨梅打药”的传言无疑被一些网络夸大化了。而且她指出,省农业部门已出台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对杨梅生长的合适时期,安全范围内合理、规范用药也是允许的,只不过,消费者对这种“水果之王”的要求更高,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严”吧。不过,消费者也应理性对待,别被某些别有用心的网络夸大其词蒙蔽了眼睛。

杨梅之“路”: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慈溪杨梅产业经历一路爬坡前行后,这些年,仿佛已达到了顶峰,想要再度跃升困难重重。慈溪杨梅未来之路又在何方?

慈溪杨梅产业要长远发展,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提升梅农栽培和管理技术,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尤为重要。杨梅专家柴春燕和杨梅主产区横河、匡堰等地的几位杨梅大户都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指导他们提升栽培管理技术,督促他们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柴春燕说,孙云灿、华建荣等杨梅大户的杨梅消费群体一直比较稳定,这几年他们的杨梅销售收入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为此,这些年,柴春燕在各地为梅农授课时,经常把杨梅绿色生态栽培技术管理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只要我们坚守绿色生态发展之道,相信慈溪杨梅一定能走得更长、更远、更久。”

每年慈溪杨梅上市前,一些外地杨梅抢先登场对慈溪杨梅销售造成不小冲击。除了仙居、云南、福建等地“外来杨梅”的夹击,今年,与慈溪相距不远的兰溪杨梅也在我市抢尽风头,对慈溪杨梅销售带来巨大冲击。而杨梅“后起之秀”的兰溪,境内大棚杨梅已达2500余亩,面积是我市大棚杨梅的10倍。

如何更好地抢占先机?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政府部门加大对慈溪大棚杨梅的补助力度,我市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改良杨梅品种,加大优质杨梅品种的引进,以提高慈溪杨梅品质和上市期。据介绍,大棚杨梅比普通本地杨梅提前15天至20天上市,迎合了众多消费者的“尝鲜”心理,这几年,提前上市的慈溪大棚杨梅销售形势一直不错。

今年,一组网销数据鼓舞人心:今年慈溪杨梅网销再创新高,梅农通过快递寄递杨梅超108万单,网上销售占梅农纯收入的40%以上。然而,不难发现,这组网销数据大多来自杨梅购销大户。

要让慈溪梅农杨梅普遍“销得好”,还有一些短板亟需补齐。为此,有关人士指出,要大力培养梅农的电商营销能力。在先行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与电商公司合作,率先带头开好网店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引导设立网店教学培训服务机构,对散户梅农开展网销实战技能培训,让更多梅农分享互联网发展红利。与此同时,加大电商政策扶持,建议对杨梅网销的零售终端、电商投入等进行适当奖励,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电商领域,助力杨梅网销。

推动和加快我市杨梅产业向前发展,还必须鼓励和发展杨梅深加工产业。据了解,目前我市从事杨梅深加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四五家企业,杨梅深加工这条路还没真正得到开拓,究其主因,是“慈溪杨梅”品牌没有足够深入人心,市场无法拓展,导致杨梅加工业停滞不前。业内人士表示,慈溪虽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且是荸荠种杨梅的原产地,但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年来未得到快速提高,要让历史悠久的慈溪杨梅未来之路走得更广更远,探索品牌化、多元化经营道路也十分重要。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