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嘉兴粽子”的嘉兴味更浓郁
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嘉兴粽子很“出圈”:一方面是粽子产销两旺,另一方面是嘉兴粽子名头更响。
两年前,“嘉兴粽子”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批;今年,首批19家企业获准使用这一集体商标。
就像金华火腿、绍兴黄酒一样,以城市命名的地道滋味,被赋予知识产权的“法袍”,被正名、被保护!
这意味着,若非审定授权,“嘉兴粽子”这四个字,不可任意使用在粽子商品外包装上作为宣传之用。
一
“嘉兴粽子”该是什么滋味?如何来确保风味地道?
归纳起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对外,通过授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方式,依靠法律武器,为嘉兴粽子正名,为消费者把关;对内,设立团体标准,通过考察授权粽子企业生产条件、生产条件、产品质量等方面,促使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
在规范生产、安全生产基础上,真材足料才是确保风味的“关键动作”。而粽子馅料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嘉兴粽子”团体标准对大肉粽、豆沙粽等有代表性的粽子进行了明确规定。以100克的肉馅类粽子为例,大肉粽的馅料含量要达到12%以上,肉粽的馅料含量要达到6%以上,含肉粽的馅料含量要达到8%以上;如果是非肉馅类,比如说豆沙粽,那么豆沙含量就需要达到25%以上。
馅儿大料足,这种老百姓朴素的品质观投射到嘉兴粽子上,成了“嘉兴粽子”的质量共识。
但这还不够,在粽子所用原料必须符合原料产品相应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嘉兴粽子”对馅料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大肉粽为例,“嘉兴粽子”团体标准的定义是:“指用酱油等调味料调味的糯米为主要原料,添加两块猪后腿精肉和一块背部脊膘为馅料(熟粽馅料含量≥12%)的粽子。”这么细致的标准,质和量都有了,这才是“嘉兴粽子”风味的诚意保障。
二
“嘉兴粽子”风味的“道”的可靠,有赖于“技”的扎实。
粽子的咸甜之争或许已经干扰不到“嘉兴粽子”,因为她可甜可咸,江湖通吃!但是要裹好一只“嘉兴粽子”,是有标准动作的。
记者翻看手上的“嘉兴粽子”团体标准,尽管条目众多,但细读之后发现这份事无巨细的裹粽指南,体现出了对粽子工艺的精益求精。
比如箬叶,团体标准要求“箬叶应采摘三伏时节天然野生箬竹当年长叶子”,写明要求在“三伏天”采摘,以获得形状上的最佳。
再比如,肉粽如何制馅?团体标准写明:“猪肉粽采用后腿纯精肉和脊膘,经调味料反复搓揉至鲜肉表面起细小白沫。”而且搓揉的力度和时间都有讲究。
大工业环境下,现代粽子流水线多半进行了自动化改造,但裹粽这个关键动作还不能交给机器人。于是,团体标准就“贴心”地写道:“采用淘米与沥干工序一体化的生产流水线,将米的沥水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沥干后,与其他原辅料搅拌均匀。”
如果你是一个裹粽“小白”,你还可以研究一下,有人7秒钟就裹出一只的“嘉兴粽子”是怎么来的。团体标准已经把裹粽子的“小动作”都写得明明白白:将粽叶弯折,采用三把投料方式加入,接着包裹定型(外形四角六棱四面,每面近似正三角形),然后用全棉线裹绕而成……7秒钟,其实包含了这么多门道,这就是技术门槛。
如前所述,“嘉兴粽子”的原料限定对食材本身提出了品质要求;而对“嘉兴粽子”的加工工艺上“抠细节”,就是从过程控制的角度,对如何确保“品质出炉”提出了规范。有了这些,“嘉兴粽子”的风味才有保障。
三
“嘉兴粽子”要擦亮品牌,首要保障就是品质;其次是出生地,以示“血脉纯正”。以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这个“国”字号名头来进行保护,正是其中要旨之一。
那么,“嘉兴粽子”产品保护范围是在哪里?官方的说法,这个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范围,即北纬30°21′至31°2′、东经120°18′至121°16′为中心区域的嘉兴行政区域。
这个区域包括嘉兴市全境。
那么被授权的嘉兴粽子企业在本市以外的区域生产粽子,能不能用“嘉兴粽子”这个集体商标?“嘉兴粽子”商标注册人——嘉兴市食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明确答复:“不能!我们在授权给企业使用时,已经提前明确了这一点。”
嘉兴是全国粽子的主要产区。根据企业发布的公开数据,五芳斋宣称每年卖出4亿多只粽子,真真老老也宣称每年销售粽子上亿只,当地粽子生产企业有数十家。这个端午,嘉兴市市场监管部门还专门安排了粽子专项检查。其中,粽子商标检查中,就明确要求开展“嘉兴粽子”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检查。
“嘉兴粽子,端午味道”。伴随着嘉兴粽子声名鹊起,伴随着嘉兴端午文化活动城市品牌愈发响亮,一些外地粽子打着“嘉兴粽子”旗号“蹭热度”的行为将被有效遏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