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武当山茶”品牌 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茶叶产业历来是十堰山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瞄准茶叶产业,以“产业增效,茶农增收”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夏秋茶开发?老茶叶变“废”为“宝”
近日,笔者在竹溪县水坪镇前进村的湖北“四点灵”茶业有限公司大茶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对刚采摘回来的夏秋茶杀青、揉捻、烘干。车间负责人介绍:“我们的炒茶师傅按照市场标准要求,严格把控,保证茶叶的色泽、香味、口感达到高标准的品质。现在,每天收购鲜叶5-6万斤,加工大茶1.4万斤左右,5月中旬以来,已累计加工大茶400多吨,全年计划加工800吨,可实现产值2400万元,带动当地1000余户茶农就业增收。”
利用夏秋茶带动农户增收的还有竹山县得胜镇五道河村,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以前茶农只有一季春茶收入,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里剩下的大量夏秋茶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掉,现在,茶农从五月中旬开始采摘夏秋茶,可采收三轮次,一亩地一年多采夏秋茶2500斤,亩平产值增加3000元以上。
面对夏秋茶开发的良好态势,十堰市农业农村局果茶产业链工作专班负责人张岚信心满满:“目前,我市茶叶投产面积60多万亩,有40万亩已经进入丰产期,适合开发夏秋茶,按照一亩地采摘夏秋茶2500斤,鲜叶每斤1.2元计算,可增加产值近12亿元。”
这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发夏秋茶,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几个缩影。我市现有茶叶面积83万亩,长期以来,一直以生产春季名优绿茶为主,一年只采一季,年产量仅2万吨左右,亩平产值不足4000元。2021年以来,我市围绕茶叶产业链建设,积极引导茶叶生产主体转变发展思路,由“一季管全年”向“三季采茶、四季制茶”转变,由“论斤卖”向“论吨卖”转变。在巩固名优绿茶的基础上,把夏秋茶开发作为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竹山县、竹溪县等茶叶主产县巡回组织开展夏秋茶机采机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设立专项资金对大茶加工设备进行补贴,将以前废弃的修剪叶加工成大茶,在增加茶农收入的同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初步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已先后建成大宗茶生产车间100多个,改造提升机械化茶园20万余亩。去年,全市累计加工夏秋茶5500吨,同比增幅80%。今年以来已经加工夏秋茶近6000吨,预计全年将突破1万吨,加工产值增加3亿元以上。
调优产品结构?“农产品”变“消费品”
在竹山县得胜镇圣水村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茶醋饮料生产车间,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茶醋饮料。经过清洗、灌装、封盖、喷码、整体消毒、罐体烘干、抽检、包装等一系列程序下来,20分钟后,一听听成品茶醋饮料就呈现在了笔者面前。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以开发茶叶系列产品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前主要生产红茶、黑茶和米砖茶。2019年,为了拓展年轻群体茶叶消费市场,增加企业效益,公司投资3000万元,开发出具有开胃、抗氧化、降脂减肥等功效的茶醋饮料,购置3条灌装线,建成茶醋饮料生产加工车间,通过收购农户的大叶茶进行茶醋饮料加工生产。该产品一经推出,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短短几年时间,产品畅销全国。
为增强我市茶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在巩固名优绿茶的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红茶、黑茶、白茶等新产品,加快茶工艺品、茶食品(饮品)、茶叶提取物等茶叶精深加工开发步伐,推动茶叶从“初加工”转向“深加工”,从“粗加工”转向“精加工”,从“农产品”转向“消费品”,持续提升茶产品加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前全市茶产品已达7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绿茶比重由95%调整到80%左右,以单芽和一芽一叶为原料的名优高档绿茶比重由90%调整到70%。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拓展了市场空间,目前十堰茶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欧盟和东南亚市场,2022年全市茶叶出口创汇达1800多万美元。
多维度创品牌?“武当山茶”变“金字招牌”
有了好产品,还得有好品牌。今年3月,“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在十堰正式成立,将推动十堰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的品牌格局,不断提高十堰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更高的价值收益。
谈到使用“武当山茶”品牌带来的变化,国营竹溪综合农场办公室负责人告诉笔者,该场有茶园3000多亩,以前使用自有品牌“习武茶”,市场基本局限在竹溪县内,年销售额不足200万元,自从贴上“武当山茶”商标后,茶叶走出了十堰,进入武汉、西安、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上半年,该场茶叶销售额达210万元,全年预计将突破300万元。市场调研发现,目前“武当山茶”品牌已被市内多数茶企认可使用,十堰茶产品也逐步成为众多茶叶消费者的首选。
为加速推广“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十堰市制定了“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建立了准入和退出机制,出台了“武当山茶”品牌使用奖补办法,对规范使用“武当山茶”招牌的门店,在高速公路、高铁站、机场、商业广场等公共区域制作“武当山茶”户外广告的市场主体进行补贴奖励。去年以来,全市兑现品牌奖励资金200多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使用“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的积极性。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授权备案使用“武当山茶”商标企业153家,包装设计统一加标“武当山茶”公用品牌,按照“武当山茶+企业商标”的双品牌运行模式,正在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加强对原料、半成品、成品抽检,实施“一物一码”,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对外宣传。
为扩大“武当山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十堰市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去年举办了武当山茶产业论坛,今年以来,已先后举办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成立仪式、“武当山茶”系列新品专家品鉴会、“武当山茶”开采暨竹山智能化生产线投产仪式、首届“武当山茶制茶大师”竞赛、鄂渝陕茶叶博览会开幕暨竹溪县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开市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有效提高了“武当山茶”品牌活跃度。根据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武当山茶”以36.88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全国百强榜第31名,居全省第二。
多渠道拓市场?“茶路”越走越宽
在5月份结束的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上,来自我市竹山县的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获颇丰,该公司与俄罗斯、印度、越南等10余个国家的客商现场签订了20余个意向订单,累计订单额达980万元。
“目前,我们的“武当山茶”品牌加盟店主要集中在十堰、西安、武汉等周边城市,下一步,我们要逐步向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扩展,今年力争新增50家以上。”十堰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曹峻介绍,在拓宽茶叶销售渠道上,十堰目前正在省内外多个城市布局“武当山茶”品牌加盟店建设,计划用2-3年时间,在全国完成200家“武当山茶”品牌加盟店建设任务。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介我市茶产品。十堰市每年举办“武当山茶”展示展销推介活动。今年以来,已先后组织100多家本地茶企参加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首届楚茶论坛、第2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活动,全面开拓茶叶市场。在3月份举办的“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成立大会上,我市8家会员单位分别与北京、山东等地11家商(协)会、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或意向性协议近10亿元;在4月份举办的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我市企业与外地参展单位达成合作协议1500多万元;在5月份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我市茶企又签订了3000万元的销售订单。
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开拓省内外茶叶销售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到武汉、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开设“武当山茶”品牌加盟店,给予一定补贴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武当山茶”品牌加盟店30家;鼓励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工大户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形成新业态。
“一片茶叶,成就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十堰市以夏秋茶开发为突破口,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目标,通过做靓品牌、做精加工、做活市场,让茶叶惠及30余万农户,预计带动茶农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山区茶农增收的步伐因此迈得更稳,更坚定。(通讯员?栾成明)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