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让“农特品”走向湾区大市场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6-27

我们要在品牌上体现“特”,在营销上做足“巧”,在产业上补强“链”,让河池的农特产品真正走向大湾区,走向全中国,用“金招牌”换来“金效益”,更好带富一方百姓。

616日至18日,2023年粤桂协作消费对接活动暨第23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广州)交易会在广州市海珠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其间,在市人民政府主办、市供销合作社及11个县(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河池市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上,广东省34家企业现场与河池市参展企业签约,共获得涉农项目投资、农产品采购意向签约金额15.1亿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振兴,根基在于产业的振兴。农特产品虽小,却蕴含着强农富农的大文章。近年来,我市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推动河池丰富农产品资源与大亚湾强大消费能力深度链接,促进河池农产品走入大湾区市场,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在品牌上体现“特”,在营销上做足“巧”,在产业上补强“链”,让河池的农特产品真正走向大湾区,走向全中国,用“金招牌”换来“金效益”,更好带富一方百姓。

在品牌打造上,我们要在“特”字上细琢磨,走好特色路。“特”,就是要与众不同,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河池农特产品要走俏大湾区市场,应与同类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在品牌打造上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大湾区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农特产品,要让消费者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发现河池产品,光有“圳品认证”的光环加持仍然不够,必须亮出最鲜明的河池特色。河池作为世界长寿之乡、广西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生态优势突出,也孕育出了千姿百态、风味各异的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众多。我们要立足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人文风情,挖掘农特产品背后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把生态优势、寿乡元素、三姐文化、民族风情融入品牌培育之中,聚焦核心卖点,擦亮金字招牌,区别于大众产品,提升“河池出品”的高质量成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走“寻常路”,才会有路可走,才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在产品营销上,我们要在“巧”字上花心思,生成“妙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让好山好水产出的好产品找到好销路、卖出好价格,离不开好的营销。河池的农特产品通过“圳品认证”虽然初步打开了大湾区市场,但在市场上的“名头”仍然不够响亮。要深耕大湾区市场,既得请“外来和尚”念经,也得让“本地菩萨”显灵。一方面,大湾区的企业最了解大湾区的市场,也最理解大湾区的消费者。对河池的农特产品如何定位、如何包装、如何策划,我们不妨巧借粤桂协作这个大平台,引入湾区的“外脑”,带来新理念,贡献“金点子”;另一方面,本土人才最接本土地气,最懂本土产品,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们应大力培育自己的电商人才队伍,挖掘网红力量,大力推行“互联网+农特产品”的销售模式,巧借互联网之力,让直播电商成为拓市场、促消费的利器。百色芒果近年来借助系列互联网营销活动畅销全国,实现产品的价值升级,便是成功案例。百色芒果,飘香的不只是芒果,更是百色市创新农特产品营销的“巧思路”。只有善动“巧思”,善用“巧劲”,才能助推河池的优质产品走上市场的康庄大道。

在产业开发上,我们要在“链”字上下功夫,做大价值增量。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推动农特产品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以一碗螺蛳粉为例,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600.7亿元,其中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82亿元。一个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的螺蛳粉产业正在柳州加速形成,产业链日趋完善。由此可见,一个农产品要做大做强成气候,达成利益长期化、最大化和富民效应,需要形成产业,做强链条。产业振兴,要根植农村,更要跳出农村。小小农特产品的背后都有一条产业链,我们只有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向品质化、标准化发展,才能更多地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际上,大湾区市场需要的不只是“现吃现卖”的“农业品”,更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开发特色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工业品”。

如果说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五大振兴整体布局中居于首位,那么农特产品则是产业振兴之路的路基。做好农特产品这篇大文章,我们要靶向发力,久久为功,让蕴含着浓浓乡土味的农特产品成为大湾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幸福,成为河池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在希望的大地上铺展一幅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壮美画卷。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