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镇海: 蹚出都市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紧紧围绕“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目标,持续加大要素、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美丽、高效”的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之路,荣获“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今年,当地通过“抓改革、提效能、促融合”三大抓手,提出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5%、一产投资额超1亿元的目标,力争打造出一批具有“镇海特色”的农业名特优产业。
实施规划引领工程
写好“改革谋划”文章
以“兴产富民”为导向,镇海区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富民产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镇海区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明确“一核二翼四区八园”农业产业布局,实现板块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在充分调研水土、气候、品种等因素的基础上,该区统筹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和市场需求,确定了水果番茄、葡萄、草莓为全区三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
在产业平台搭建方面,该区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按照集中布局、集聚投入、集群发展的要求,对标国家一流现代农业园区标准,推进南岚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高能级农业平台建设;加快水果番茄精品园二期、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市级千亩蔬菜保供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实落地;依托甬江科创区资源,加快蛟川都市农业公园建设,打造农业产业化共富联合体。
为加快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镇海区健全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激励机制,建立招商标准,积极推动“南岚湾”澥浦片区标准地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在符合耕地保护利用政策基础上,优先安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和农业设施用地。
实施创新创业工程
写好“科技引航”文章
镇海区深入推进特色产业精品化发展,打造高质、高效、高值特色产业。
一是科技强农激活力。镇海区围绕全区产业特色,推行“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新型推广模式,打通农业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今年计划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2个以上;按照“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推进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打造一批有示范标杆作用数字农业工厂,提升农业产业生产标准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今年争创数字化种养基地4家、数字化工厂1家、未来农场1家。
二是机械强农挖潜力。镇海区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颖农业机械和谋划农艺农机融合项目,提升水果番茄等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示范建设,创建浙江省级重点环节农机服务中心1个、新建澥浦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座。
三是人才助农添动力。镇海区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0人次以上,各类实用人才培训300人次以上。结合南岚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该区积极引进科研院士或业内专业团队,力争国家智慧农业宁波创新平台落户镇海。
实施融合赋能工程
写好“提质转型”文章
围绕区域特色农业,镇海区实施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产业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
为了强化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镇海区一方面结合“肥药两制”改革,严格控制各类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全面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品种和关键节点,强化专项整治、例行监测和执法检查,确保全区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今年,该区力争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1个、新认定绿色食品2个以上。
为了发挥龙头引领示范作用,镇海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提升、农民合作社提升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倍增强能等计划,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经营者素质,不断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今年,该区力争新增浙江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个以上、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以上。
为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镇海区充分利用镇海近郊的区位优势,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打卡地”,提升精品农业发展价值空间,完善以“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在资金、税费、对外展销等方面,大力扶持当地农产品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建立以“镇蜜”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各经营业主自有特色品牌为辅的品牌体系,以品牌化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力争今年水果番茄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戴鼎威 高翔)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