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变“致富坊”
“茶园还是原来的茶园,收入翻倍都不止。”这几天,62岁的上虞区岭南乡龙山村农民梁林苗满脸笑容,逢人便说今年的春茶卖了个好价钱,那叫一个高兴。
龙山村438户农户,其中400多户有茶园。梁林苗家就有5亩多茶园,以前由于自己没什么销售渠道,也不善于包装和宣传,所以每年都会把采下的青叶卖给收购商,这样一来在价钱上就没什么主动权,每年卖不到1万元钱。辛辛苦苦种茶收入却不高,梁林苗积极性不高,家里茶园闲置不少。
梁林苗的苦恼也是龙山村全村人的苦恼。
作为上虞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龙山村1000多亩茶山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出产的茶叶品质上佳。可由于茶农们一直沿袭传统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加工技术、定价等没有统一标准,加上品种单一,好茶总是卖不上好价钱。
去年开始事情有了转机。去年8月底开始,上虞区以党组织党建联建为纽带,汇聚集成资源要素为导向,合力建设“共富工坊”,着力探索“组织助富、党员带富、产业兴富、农民致富”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去年底,上虞区在全省首推“共富工坊”专项公益基金,用于各地的“共富工坊”建设。龙山村的灵运红茶“共富工坊”实实在在受了益,得到基金的全额资助。
“利用这笔资金,赶在今年春茶上市前,我们建起了28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购买了一套自动炒茶设备,‘共富工坊’便正式运转起来。”岭南乡党委委员金杭杰介绍,灵运红茶“共富工坊”有两种共富模式可供茶农选择,一种是“公司+茶农”,茶农把青叶卖给工坊,由工坊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便卖个好价钱;另一种在收取少量电费后,和村民共享自动炒茶设备,省钱省力的同时提高了附加值。
“今年工坊统一制作的首批红茶约400公斤,每公斤卖出了1000元的价格。”龙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章柏会开心地说。
同样的好事也发生在驿亭镇二都村。
这几天,在醉美杨梅红“共富工坊”,工坊负责人徐金美每天都会在网上卖力推销杨梅酒。
杨梅是上虞“四季仙果”的当家品种,二都村有种植面积2.2万亩。醉美杨梅红“共富工坊”依托上虞首条杨梅酒生产线,与500多户果农结成共同体,不仅解决了杨梅卖难,还大大提升了杨梅附加值。
“截至目前,上虞全区已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18家,帮助村集体年增收2012.8万元,带动就业11608人,人均年增收3.6万元。”上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