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蓝田入画来 乡村振兴正当时
5月24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蓝田县举行西安市“走进和美乡村”系列新闻发布活动。来自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的记者走进乡村看发展,深入感受蓝田县乡村振兴带来的美丽幸福新画卷。
“玉之美者为蓝”,故称“蓝田”。蓝田地处秦岭北麓,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的“美玉之乡”“厨师之乡”和“陕菜之乡”。
近年来,蓝田县聚焦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按照“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绿色农业+乡村旅游”思路,启动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强基础、育产业、优生态等措施,全力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样板,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今天的蓝田,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蓬勃产业持续增收,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民生幸福成色十足,美丽村庄焕然一新,也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岭上花开绘新景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在发布会现场——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成片的荞麦花海,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远远望去,漫山遍野,与青翠的秦岭山相映衬,如同一幅夏日田野图。这是近年来蓝田县全力打造荞麦岭乡村振兴综合体后呈现出的美丽场景。
据了解,蓝田县从2021年开始集中连片打造千亩荞麦花海,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配套建设荞酒馆、荞宴馆、荞咖馆、荞麦故事馆、蓝·美术馆和游客服务中心、蓝田厨房美食街等“五馆一中心一街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地景观和农旅融合新IP,蓝田乡村游、休闲游、近郊游火爆“出圈”。
瓜果飘香产业兴
走进普化镇楸树庙村的葡萄基地,一排排葡萄架映入眼帘,只见一串串色彩瑰丽、饱满多汁的葡萄簇拥着从绿油油的叶子缝中垂下来,紫如宝石、绿如玛瑙,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醉人的香气。
据普化镇镇长张博介绍,这只是该镇打造的蓝田版“富春山居图”的一隅。近年来,普化镇因地制宜,立足打造蓝田“菜篮子”“果盘子”的目标定位,实施万亩花椒产业基地、千亩高端果蔬廊道、百间民宿集群的“万千百”产业工程。
普化镇以圣女果为主导产业,辐射带动着周边5个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020年建设的60栋产业大棚,年产值近3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吸纳就业120人。2022年新增羊角蜜甜瓜、吊篮小西瓜等高端果蔬温室大棚后,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再增加20万元。
接下来,普化镇还将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更多特色农业品牌,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让百姓的腰包更鼓、日子更红火。
山野民宿探诗与远方
走进小寨镇董岭村,宽阔的路面、精致的农舍、如织的游人……这座小村庄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堪称新农村的典范。
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出以前的董岭村是一个既“穷”又“空”的小山村。据介绍,该村由山区散户迁至此地安置而起。经过短短几年的变化,董岭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今该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将“好环境变成了金饭碗”。
依托区位优势和生态禀赋,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董岭村整合全村资源、资金、资产,为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打通了通道。在打造民宿集群过程中,董岭村以创建“关中民宿示范村”“蓝田民宿第一村”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分批推进,不断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村民分红、推动发展、优化公共服务和兜底保障等。
据统计,目前,董岭村全村已发展民宿26套,拥有床位86张,形成民宿集群3处,年经营收入9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10万元。全村经营性资产已由最初的每股1000元增加到每股30万元,累计为群众分红180万元。如今,随着董岭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民宿产业已成为蓝田旅游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文明乡风“吹”动基层善治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在河东村,一个7层33米高的红色建筑十分引人注目,它就是河东村文明乡风的核心与灵魂。2017年,崇尚“明理、知耻、崇德、向善”的村民们将村塔更名为“崇德塔”后,在塔的每一层中还挂着文化人物展板,提醒村里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河东村南依秦岭山,西邻汤峪河,滨河大道穿境而过,由原代寨村、圪塔村、石坡村三个村合并而成,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精品民宿、生态观光及劳务输出为主。
近年来,河东村通过党建引领,把抓党建与乡村环境治理、村风民风改善、乡约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让村民从“配角”变“主角”,激发出了全体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强大内生动力。
“我们通过建设‘六广场一礼堂’,为群众提供学习、健身、娱乐等场所,使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等文明乡风生动‘跃’入村庄的角角落落。”汤峪镇镇长马骥焘说,该村每年定期举办村民运动会、文娱活动、全村团圆宴等活动,让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切实享受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红利,激发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
据了解,河东村通过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村规民约、发展集体产业凝聚合力,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新样板,让乡风文明在河东村蔚然成风,逐步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一时美到一直美”的蜕变。
培养现代“勺勺客”助力就业
“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凡是冒烟的地方,就有蓝田乡党。”……在蓝田,这两句民谚形象说明了“勺勺客”的分布广泛和远近闻名。
勺勺,是蓝田的一张名片、一个口碑、一种文化,传承了千百年。从唐宋时期的蓝田“行厨”“僧厨”到明清时期的蓝田“御厨”,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批陕菜泰斗、陕菜传承人,许多外出谋生的蓝田人以技压群雄的厨艺安身立命,以一把炒勺走天下,书写下无数烟火人间的动人故事。
如今,蓝田厨师已发展成为6万余人的大团体,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标志的劳务品牌。
为进一步发挥蓝田厨师资源禀赋,培养更多厨师技能人才,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9月,蓝田县成立了蓝田厨师学校,通过办好一所学校,擦亮一个劳务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富裕一方百姓。
“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学制三年。为为培养高素质厨师人才,学校开设有烹饪学、营养学等专业理论课,中式烹调、西式烹调、中西式面点等专业技能课。”蓝田厨师学校执行校长戴百权介绍说,学生毕业后,学校会将其推荐到五星级酒店就业,发展前景广阔。围绕擦亮蓝田厨师品牌,蓝田厨师学校将带动餐饮产业发展,富裕一方群众。(文 强一飞 吴宇婷 图 屈红伟 谢伟 部分图片由蓝田县委宣传部提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