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供销社以“五法破五难”变“资产包袱”为“资源财富”
近年来,天台县供销社聚焦基层社“空院子、破房子、无组织、无人员、无收入”的“五难”现象,主动融入“三农”工作大局,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出项目联建、工坊带富、多跨协同、飞地抱团、品牌引领“五法”,因地制宜,因类施策,加快推进基层社的盘活改造,实现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变“资产包袱”为“资源财富”。
一、坚持项目联建,打开基层社“自我造血”新路子
加强对供销系统旧仓库、旧厂房、旧茧站的梳理整合,积极对接上级社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通过功能提升、原地改建等形式,扶持基层社集中优质资源建设重点项目,拓展基层社为农综合服务功能。如,以“五不变”原则为依据,经县政府协调由属地乡镇审批的途径开展危旧房提升改造,变无审批依据的违法改造为合法改造,顺利启动街头、坦头等基层社茧站修缮,逐步盘活为“康养乐园”和“电商直播间”,并引入专业队伍和村集体合作经营,实现基层社的“二次创业”,目前总投资700万元的街头茧站项目即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总投资500万元的坦头茧站项目5月份招投标后开工建设。通过重组改造科山基层社,成立粮食加工服务公司,谋划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粮食加工服务项目,为全县产粮主体提供粮食烘干、加工、仓储、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目前已列入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并启动前期项目设计。
二、坚持工坊带富,建设基层社叠加“共富工坊”新模式
立足基层社所在的乡镇(街道)特色农业产业,探索通过资本投入、产销对接、服务提升等方式,发展基地生产型、产销对接型、原料供应型等“共富工坊+供销社”新模式,实现基层社与共富工坊的深度融合。如,北山基层社依托石梁镇丰富的竹木资源,改造建设“竹炭加工共富工坊”,将“竹木下脚料”制成竹炭,延伸竹子产业链,变废为宝实现增值收益。正明、天一、步云等基层社依托石梁镇、雷峰乡、三州乡等茶叶基地,打造“茶叶共富工坊”,覆盖茶叶生产面积达1万多亩,开展收购青茶叶、茶叶加工等服务,“龙皇堂”牌红茶连续四年获“浙茶杯”金奖。拾得基层社依托平桥镇韭菜种植基地,打造“韭菜共富工坊”,租用土地约2000亩,带动农户就业380余人,为村民带来土地流转收益130多万。
三、坚持多跨协同,拓展基层社服务“大篷车”新途径
结合“供富大篷车”打下的三级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优势以及基层社在乡镇(街道)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立基层社大篷车服务点,建立大篷车运维中心,加强与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邮政公司、农产品配送公司、农资公司、有关乡镇(街道)等各单位的多跨协同,做好信息的连通共享和工作的沟通协作,合力推进“供富大篷车”提质扩面工作,拓展基层社服务能力,拓宽农户收入渠道。如,雷峰乡茶叶种植面积达2.14万亩,云露基层社抓住“供富大篷车”进山区助共富的契机,在雷峰乡祥和村开设大篷车服务点,联动“直播大篷车”,搭载集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商直播、农技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协助雷峰乡带动茶叶制作从单一的绿茶扩展到绿茶、黄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五颜六色”的种类,茶农亩均收入从原来的4000元左右提高到7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四、坚持飞地抱团,建立基层社与村集体农户新联结
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组团发展”思路,下好“基层社+村集体+农户”飞地抱团致富先手棋,有效盘活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解决基层社资产少、发展空间有限、增收乏力的窘境。如,和盈基层社通过“租金+股金+薪金”方式,将零星的各村集体闲置土地“飞”成共富鸡棚,由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参股,导入种苗研发、药物疫苗、饲养管理、市场开发等为农服务流程,逐步建立基层社兜底和二次返利的利益分配与保障机制,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实现基层社、村集体、农户的互利共赢。目前已在全县3个乡镇落地,一个2000平方米的鸡棚预计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租赁收益近6万元。
五、坚持品牌引领,注入基层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聚焦品牌化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加快基层社的品牌招引、品牌赋能、品牌强农,推进区域间、层级间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如,依托浙农集团的品牌效应和运营优势,平桥、街头、龙溪等基层社组建“两镇一乡”共富联盟,通过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联动“万亩方”建设,招引浙农集团投资,在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范围划出1万多亩良田,建设粮食“万亩方”和未来农场项目,整合天台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流量。依托全省第一批“263共富农产品”天台山山茶油的品牌带动,康能基层社整合收购全县山茶籽基地户数近600户,总亩数近1万亩,带动就业1000余人,破解基地农户“种植难销售”的困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