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授之以“渔” 激活共富动能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5-22

  初夏时节,绿意盎然的秀美风光引来无数游客踏青赏景,农家乐民宿宾客盈门;

波光粼粼的仙宫湖沿岸,渔民正在库区巡逻,守护年底的丰收;

荒废了8年之久的岗上山,合作社的村民忙着管理雪梨树,一片繁忙景象……

从大自然的枝繁叶茂到田间地头的忙碌劳作,从浮光跃金的宽阔湖面到人声鼎沸的农家乐民宿,紧水滩演绎的“共富故事”,千姿百态又生机勃勃。

 

1684740571871052.jpg 

“水上牧场”鼓起渔民钱袋子

眼下,清澈的仙宫湖宛如明镜,不见打鱼船。清晨6点,护渔员颜元成准时前往库区,开始一天的工作。

“每年我们都会放数十万尾鲢鳙到水库里。”身为县鱼夫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颜元成算的不只有短期经济账,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情形与往年截然不同,“去年底的冬捕,渔业公司只捕了一半,半数以上的小鱼继续留在湖里,用于净化水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和湖紧水滩水库沿库村民以网箱养鱼谋生,管理并不规范,时间久了,库区水质出现严重污染,蓝绿藻数量急速增加。后来,云和出台了网箱清理政策,整治大量投饵类网箱,然而网箱减少的同时,湖中的鱼也少了,水库生态圈急需修复。经过反复思量,云和提出“以鱼保水”的思路,并向库区村民征求意见,得到广泛支持。

“大家一起干,才能护好这一湖清水!”紧水滩镇和赤石乡的33个移民村意见逐步达成一致后,两年前联合组建了云和县鱼夫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云和湖2.5万亩水域的养殖经营权,并在湖里投放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的湖水“清道夫”——鲢鱼和鳙鱼,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

后来,33个村又引入专业的渔业养殖公司,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取得了每年71万元的村集体固定收入,3056位沿库村民可依据公司经营效益另外领取分红。

除了拿分红,村民还可以通过就近在云和湖务工增收。“今年除了能从公司领到2万多元分红,每天靠捕鱼还能多挣200元。”龙门村民张堂兴告诉记者,以前网箱养殖投入大、效益低,现在成了股东,加上在库区务工,收益也增多了。

据不完全统计,云和湖畔,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已近100人,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

腰包鼓了,大家护渔的积极性更高了。“其实之前就想过不再捕鱼,但我没文化、没手艺,上了岸也不知能干啥。”在湖上劳作四十余载的王建松得知镇里组建渔业公司后,主动上交了渔船和捕捞工具。如今,他已经成了公司的一名护鱼员。

非法捕捞逃不过王建松的眼睛——这名曾经的优秀“捕手”,对捕鱼的手法、时间、水域都非常熟悉,哪些地方适合下竿、洒网,哪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泡沫是捕鱼网具的浮标,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以鱼保水、全民护水。如今,云和湖上白鹭飞,野鸭游,水质达到了Ⅰ类水标准,鱼的品质更好了,销路也更广了。“现在湖里养的鲢鱼、鳙鱼价格翻了一番,不愁销路。”龙门村民夏光利笑着说。

据了解,近两年来,云和湖养殖的鲢鱼、鳙鱼等有机鱼年产量超过了300吨,销售额逾500万元。今年,云和专门制定了生态养鱼的产业政策,明确规定将按鲢鱼、鳙鱼苗种投放数量给予每公斤4元的补贴,进一步推动库区养鱼规范化发展。

“数字赋能”的养鱼新体验

万象“耕”新,不只体现在湖里。今年,更多的传统养鱼产业融合了数字技术,有了全新面貌。

石浦村位于紧水滩大坝下游,渔业发达,随着3月禁渔期的来临,靠湖吃湖的老路走不通了,这里的村民在岸上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3年,在仙宫湖退网上岸的彭永生向村民租赁了30多亩土地,成立了云和第一家以泥鳅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石浦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小泥鳅“游”出了大市场,一上市就卖出了每公斤50元的好价格,第一年便带来10万余元的收入。

尝到甜头的彭永生决定在淡水养殖上做文章,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他着手为自己的泥鳅注册商标,贴上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此后,他陆续引进了鲈鱼、黄颡鱼、军鱼、太湖白鱼、马口鱼等名特优淡水鱼。“其中马口鱼的市场需求量最大。”彭永生告诉记者,这些淡水鱼主要销往江苏、湖州等地,年产值达100万元。

眼下正是鱼类生长的关键时期,记者来到石浦合作社,只见连片的鱼塘澄明如镜,一条条马口鱼和军鱼在智能投喂机的刺激下正翻腾进食。

“要提升鱼的产量和品质,关键得掌握科学方法!”站在清澈的鱼塘边,彭永生说,投喂时长、投喂量等背后都有“大学问”,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精打细算”、科学养殖。

和传统的围塘养鱼相比,这种养在山里的鱼,用了不少高科技。

在投喂了10分钟高蛋白颗粒饲料后,彭永生带记者来到鱼塘管理房,打开手机App对鱼塘进行远程监控:“每天用手机就能实时查看鱼塘的水温、含氧量等信息,进行遥控增氧机开关等操作,很方便。”

“就连什么时候投喂饲料,喂多大量,我在手机上面都可以实时看见。通过智慧平台,能随时掌握整个项目鱼的生产状况。”彭永生说,没有装上这些设备之前,围塘养鱼是个苦差事,晚上要经常起来查看鱼是否缺氧。而现在,含氧量监测由手机接手,还能自动进行决策处置,鱼的质量和产量大幅提高,“今年春节期间,马口鱼的销售额就超过了30万元。”

“靠湖兴业”引领生态致富路

有机鱼头下油锅,“刺啦”一声,香味溢出了厨房。“咱家做鱼味道好,回头客不少呢!”见有客来,菖蒲垄村青龙潭农家乐老板符永秀赶忙招呼。

午饭时间,正是农家乐里热闹的时候。符永秀告诉记者,今年特别忙,除了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带来了游客潮,他还抽空在农家乐后院种了10株云和雪梨树。“一株补贴1000元,这十株就是整整1万元呢。”说起这事,符永秀脸上笑意更浓了。

符永秀口中的补贴,是云和雪梨产业创新集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其中一项内容。为了扩大云和雪梨种植面积,提升云和雪梨美誉度,当地政府出台了鼓励政策,凡是农家乐、民宿种植10株雪梨树,经过验收合格均可获得每株1000元的补贴。

一时间,农家乐、民宿业主纷纷响应政策栽梨树。金水坑村还通过低效经济林更新、林地(荒山)调整,将荒废了8年的板栗山改建成了雪梨园。

“正月初三我就上山种树了!”57岁的黄国水,几乎每天都在山上为树苗挖坑浇水。前几年,老黄还是仙宫湖的渔民,靠天吃饭,依湖而居。如今,不少像他一样的村民加入了镇里的强村公司,从“捕鱼人”转变为“农场工”,在家门口找到了月薪3000多元的稳定工作。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今年,紧水滩镇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果树种植,为农民创收开辟了新路径。

在石浦村莲塘自然村的吴士和家庭农场里,果农们正忙着对各种果树进行精剪细剪。“枝条修剪好了,才能结出好果。”吴士和笑着说。

荒山成了致富农场,还修建了新路。路通了,就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目前农场已种植云和老雪梨树3600多棵、李树900多棵、桃树200多棵、香榧20多亩,吴士和正计划在今年增植桃树1600多棵。

“我们邀请了农技专家来农场指导,村民们学到了不少技术和知识,种植的信心也增强了。去年果树长势不错,预计今年单是雪梨一项就能增收近20万元。”在吴士和带动下,村里二十余户留守老人有的跟着吴士和种果树,有的在农场里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再就业”。

“从‘靠湖吃湖’到‘靠湖兴业’,库区村民共享生态红利。2023年,我们计划建设龙门鱼文化展示馆、村民致富工坊,进一步把鱼拓画研学项目打造成鱼文化产品。”紧水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和湖的鱼正成为串起产业融合发展的线索,而以“云和湖有机鱼”为核心的生态农产品品牌矩阵,正在源源不断释放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