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探索和实践
开化是浙江山区26县之一,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发展类县。和其他山区县一样,开化在地理区位条件、生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该走一条怎么样的富民强县之路?该如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群众就业增收之间的矛盾?二十年来,开化始终牢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嘱托,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山区县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
春风又绿江南岸。2022年,“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获得多方肯定,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这粒 “小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转变思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开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化走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路子。当时,开化依靠林业、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兴办水泥厂、造纸厂、煤矿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全县财政收入最高峰曾经位列衢州地区前茅。
可是,工业发展了,随之而来的是污染问题。
1997年,开化县委决定从生态文明建设破题,启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主动开展“治山、治水、治污、治穷”行动,缩减森林采伐数量,关停污染企业,全面开始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切实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2016年,代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最高层级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户开化。
如何让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这些年,开化逐步构建起了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具有山区县特色的产业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生态佳”迈向了“生态+”。全县自然资源资产总量超2500亿元,GEP超400亿元,全县森林碳汇预估可获红利91.6亿元……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
在开化芹江西岸的八面山上,雄浑古雅的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巍峨矗立。这个每年引入百万游客的景区,便是老百姓“放下柴刀,拿起刻刀”转型发展的典范。昔日的根雕小作坊,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创成全市首个5A级景区、全市首个省级特色小镇,2020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现场认证成为“全球最大的根雕博物馆”,吸引入驻企业300余家,为1万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从带动就业到富民增收的迭代递进。
这背后,是开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的决心。对一个没有名山大川的山区县而言,唯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打通生态“变现”路径,才能变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受益”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开化通过关停淘汰、平台提升、培育引进、政策扶持、服务升级等一系列举措,破除“保护生态就难以发展”的潜在认识误区,破解了工业用地少、能耗指标缺等难题,实现生态工业“绿色崛起”,带动全县工业企业人均工资收入翻了10倍。
近年来,食品医药、建材矿业、轻工机械“老三样”逐步拓展为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工业“新三样”,基本形成以有机硅、糖醇两大主导产业链和光伏半导体、卡牌两大特色产业链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保持较大增幅。
高质量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为开化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样板筑起了四梁八柱。2022年,开化地区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7.9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03年的10.84倍。
规划出路——探索山区就业模式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这几天,在杭州市上城区龙湖丰收湖项目建设现场,来自村头镇的刘永慧手拿刷子,和工友们在工地上忙活着。12年前,在同乡“务工队长”余双龙的带动下,刘永慧加入粉刷行业,开始了城市务工生活。如今,像他一样在外从事粉刷行业的开化人有近2000人,他们勤劳肯干,让“开化粉刷匠”成为了开化的一张劳务金名片,业务量在浙江市场份额占比达30%。
开化作为山区县,信息相对闭塞,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在县内创业就业机会缺乏的情况下,近年来,开化先行探索山区转移就业发展模式,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在全省较早构筑“培训-输出-服务-回归”的就业链条。
为此,开化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通过靠前开展就业培训、聘请“务工队长”等方式,带动大家“携技外出”、“跟班就业”,形成了开化粉刷匠、开化大厨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同时,实施开商、开贤、开化人“三回归”工程,鼓励转移就业能人反哺家乡。
在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自动化印刷机械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张张特种纸经过生产加工,变成样式精美的卡牌。这家被称为“卡牌版泡泡玛特”的企业背后,是开化乡贤李奇斌的反哺情怀。2008年以来,他先后回乡投资 20多亿元,在开化建起了卡游产业集群,成为了开化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数据显示,开化80%的招商引资项目由开化乡贤返乡投资,总投资达到80多亿元,有效推动了“开化人经济”向“开化经济”回归。
就业离不开产业,产业必须根植平台。近年来,开化全力搭建本地产业促就业的“大平台”,先后创成了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高能级生态工业平台,以根缘小镇为龙头的高品质文旅产业平台,以金溪画廊共富示范段为龙头的高质量乡村产业平台,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了更好就业。
在县城周边,分散在乡镇的工业企业不断向园区集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提升企业发展势能,创造就业机会,如今规上工业企业工人达到7076人。在桐村镇,“小小瓶盖”解决了当地1200余人的就业问题。2017年,桐村镇启动建设密胺产业园,整合镇上14家“低小散”密胺制品加工企业,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抱团做强密胺产业,主要生产化妆品瓶盖,这些瓶盖订单来自雅诗兰黛、欧莱雅、联合利华等知名化妆品品牌。桐村镇正用产业激活就业活力。
2003年至2022年,开化县内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6.4万人提高到11.8万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2下降到1.85。
走出新路——擦亮共富开化名片
3月30日,大溪边乡上安村红高粱酒厂酒香四溢,一坛坛红高粱酒正在打包,即将发往杭州等地。
上安村曾是浙江省重点贫困村,山高坡陡,缺水易旱,难以种植水稻等作物。经过多番尝试,2015年村里种植了 240 亩红高粱,没想到“大获成功”。从红高粱种植、红高粱酒酿制销售,到观光旅游,上安村形成了红高粱全产业链,蹚出了一条“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的“共富路子”。
针对山区县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通病”,开化精准施策,创新实施“一亩土茶园、万元惠茶农”等“五个一万”增收计划,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型个体产业模式。2021年,开化打破“单打独斗”,以“区域联盟+产业联盟”为主体框架,组建27个“共富联盟”,将个体产业模式升级为组织协作模式。
在“红高粱”共富联盟的带动下,开化红高粱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6个乡镇5000余亩扩大至12个乡镇1万余亩,带动3000多农户人均增收5500元以上;“泛下淤”共富联盟由音铿、密赛等由马金溪一水相连的9个村跨乡镇组建而成,去年9个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50.7%……通过共富联盟,统筹整合了各村的资金和项目,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要素,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却办不了的事。
如果说,“联盟化”打造了新的富民增收模式,那“品牌化”则增加了传统农业产业附加值,带动每年2亿元的农产品销售。
近年来,开化全力培育壮大钱江源区域共用品牌,围绕龙顶茶、山茶油、中药材、中蜂、清水鱼等主导产业,开发准入管理平台,分层分级把好品控。目前,该品牌已囊括8大类80余款产品,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0%以上,如开化龙顶品牌价值已突破31.7亿元,全行业产值超24亿元,带动全县5万多茶农增收致富。
“有了品牌加持,深山里的茶叶不仅卖到了县城,还卖到了杭州、上海等地。”齐溪镇上村村村民汪培生种茶多年,如今仅茶叶一项,每年就能增收2万余元。
在品牌的催化下,“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好产品带来好收入”的转化链条正在加速转动。(胡卓姗 汪宇露 张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