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茶山 用科技擦亮“信阳毛尖”金字招牌
信阳南邻大别山,北依淮河水,位于“北纬32度黄金产茶带”,这里山水相依、泉明林翠,孕育的“信阳毛尖”驰名海内外。百万茶农,因茶而富;美丽信阳,因茶扬名。茶产业在信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依托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茶叶专项,组织专家团队走进茶园,走遍茶乡,用科技服务企业与茶农,让“信阳毛尖”这块金字招牌愈加闪亮,有效推动了茶叶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在我省落地生根。
聚焦生产一线,做真正有贡献的专家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必须经常到生产一线,主动发现问题,用科技力量解决生产难题。”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优质茶叶专项负责人说。
“问题导向+精准服务”模式,大大地提高技术服务效率与满意度。专项技术团队认真梳理企业技术需求发现,近年来,随着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信阳市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迅速,但相关技术较为缺乏,繁育与栽培成本居高不下。
为此,专项团队就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精准服务。在反复试验下,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经技术推广实施,信阳市标准化茶叶育苗基地繁育茶苗成活率、出圃率大幅提高,繁育成本降低20%以上。目前,信阳市已建立了引进与自繁自育相结合的优良茶树种苗供给体系,实现茶树优质种苗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繁育,可为我省发展新茶园提供大量优质种苗。
专项负责人介绍,在专项的技术支持与协助下,信阳市引进“中黄”系列、白化系列等特色茶树品种,成功开发出“光山白茶”“黄金茶”等新产品,弥补了市场空白,有效改善产品结构单一、缺少特色的状况;通过引进白毫早、中茶108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可使早春名优绿茶开采期提前5-7天,各县区春茶抢“鲜”上市,经济效益提高显著。
助力品牌打造,做茶产业发展的护航人
“信阳毛尖”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三名,是信阳市的“金名片”。但与福建、浙江等产茶强省相比,我省茶叶企业的品牌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一定差距,对整个茶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够。因此,发展茶产业,品牌打造势在必行。
“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赋予品牌更多科技内涵,才能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专项负责人说。科研团队将茶树生态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叶标准化加工技术、茶旅融合技术等核心技术,融入企业品牌塑造中,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技术人员在服务茶企过程中,着力打造企业品牌“绿色、优质、健康、文化”形象。在种植环节,通过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抓早抓小”,基地病虫害发生轻微,农药使用量逐年降低,且都是安全程度高的生物农药,近几年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100%,服务茶企获得了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在加工环节,帮助企业改造升级了毛尖茶生产线一条,落实绿色标准化加工技术,生产出的茶叶外形匀整、滋味鲜爽、香气持久,价格上涨10%左右。此外,还不断挖掘本地茶文化历史内涵,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开发、设计、包装等环节。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品牌附加值。
依托专项实施,我省企业品牌意识增强,多茶类开发趋势明显,“赛山玉莲”“光山白茶”“黄金芽”“薮北茶”“香山毛峰”“香山炒青”等绿茶品牌名气加大,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白茶等茶类迎势而起,品牌建设步入新阶段。
推动“三茶”统筹,做产业转型升级的践行者
优质茶叶专项把“三茶”统筹、“三产”融合发展作为新探索、新方向,探讨适宜我省茶产业发展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立足我省茶叶生产需求与茶文化深厚底蕴,以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大文章为主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崛起。
借鉴全域旅游发展经验,专项团队加快茶文化、茶旅游深度融合,实施“景区茶区化、茶区景区化”工程,推广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采用茶-花、茶-果间种方式,帮助企业打造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生态立体茶园。在园区内打通茶园循环旅游步道,修建特色景观带,建设梯带茶园,建成信阳毛尖手工技艺炒制传承馆等旅游观光体验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近几年,专项团队指导茶企在茶园套种观赏花卉苗木10余种30多万株,共建成观光体验茶园近万余亩,核心示范观摩区2000亩。
“通过发展特色茶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采茶制茶、吃住消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也为附近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平桥区太平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目前,信阳市已形成浉河区信阳毛尖产地观光旅游带、平桥区太平山生态茶旅观光区、光山弦国春茶文化产业园、罗山县茶旅旅游示范区、新县七龙山江寨茶叶红色休闲旅游区、草木人生态旅游观光区等一批知名旅游景点,不仅带动茶农扩大就业,而且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