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势单品 擦亮“黔药”品牌 ——高质量发展贵州中药材产业
黔山秀水,峰峦叠翠,生态优良。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滋养了中药材的丰富原材料。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达7千多种。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砥砺前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中药材产业,把中药材列为本省12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重点打造,一年突出一个主题,推动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796.2万亩、产量297.8吨,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五,成为全国主要的中药原料供应基地。
何其有幸,贵州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奋斗足迹里有中药材的脚印。天麻、石斛、太子参、薏仁米、白及、钩藤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施秉太子参、兴仁薏苡仁等初具全国市场定价权;建设100亩以上生产基地1949个、1000亩以上基地330个、1万亩以上基地28个;建设“定制药园”119个、41万亩;培育信邦、百灵、益佰等龙头企业223家(国家级6家);56个中药材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培育113个品牌,注册商标132个;大方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这是用汗水在田间地头里日复一日浇灌出来的数据,是贵州中药材产业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的涓涓细流。
高质量发展中药材产业,信念始终如磐,奋斗永不停歇。
今年,贵州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推动政策措施全方位落实,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实现效益倍增,形成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中医药康养产业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中药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中药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黔地灵药”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3—5个中药材重点单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百亿级。
要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单品全产业链发展是关键。
从天麻产业看,产业比较优势凸显。规模全国第一:我省天麻种植面积38万亩、产量5.3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以大方为核心的黔西北产区,是全国天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种植历史近70年,面积17.5万亩,占全国的15.9%、全省的46.1%。资源禀赋优越:全国天麻种质资源共5类,大方就有4类,是天麻生长的最适宜区和全国天麻道地产区。产品品质优良:始终坚持传统蒸制工艺、无硫加工,出产的天麻适口性好、药用成分高,天麻素含量是《中国药典》规定的2.8倍左右,素有“中国天麻看贵州、贵州天麻看大方”之说。核心技术领先:天麻相关专利数393件居全国第一,蜜环菌纯化、麻种有性繁育技术与仿野生种植技术全国领先,2019年大方县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
自我省获批全国首批“药食同源”试点以来,天麻食用开发潜力逐步释放,鲜天麻入馔被广泛接受,累计开发天麻菜品120余道。目前,大方已备案食用产品30余个,获保健食品批号2个,实现综合产值2.2亿元。
推动“大方天麻”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计划到2025年,形成以大方为核心的黔西北天麻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辐射带动七星关、赫章等县区新增基地8万亩、达到25万亩,综合产值达100亿元。
从鹿产业看,目前省内已经聚焦5大单品中药材品种,其中鹿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五大单品中仅有的动物药材。
从鹿产业国内大环境来看,国内养殖鹿的规模并不大,鹿产品主要以进口为主,市场上有很大的缺口。2020年国家将梅花鹿、马鹿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从保护动物变成人工养殖,为鹿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政策保障。我省利用自然气候条件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半散养殖模式,具有受孕率高、发病率和死亡低、鹿茸质优量高、鹿肉口感好、饲养成本低等优势,建立了西南最大的种鹿繁殖基地,可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优质种源;实现了全鹿产品开发,研发新型中药饮片6种、普通饮片7种,中成药1个,保健食品3种、鹿系列食品100余种,获国家专利29件,部分产品已进入广东、江苏医保目录,形成了年产初级农产品400吨、保健食品150吨、中药饮片1亿袋的能力。是惠民助农,能在贵州乘风而上的产业。
我省将利用国家将梅花鹿、马鹿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鹿从保护动物变为可人工养殖的政策利好,加速在惠水县建设种鹿扩繁基地,加速扩大商品鹿生态养殖基地,加速生产线建设,加速以鹿为原料的产品(食品、保健品等)的研发,实现鹿皮、鹿筋、鹿血、鹿骨、鹿花盘、鹿鞭、鹿胎等全方位应用和深度开发。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我省已具备打造百亿级单品的基础优势,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围绕天麻、太子参、薏苡仁、石斛、黄精、白及、淫羊藿等优势单品,着力打造3—5个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林下中药材五大产业带,凸显道地药材地方特色,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群”产业新格局。做优“定制药园”,鼓励产地初加工企业、中药制造企业与“定制药园”合作,提升加工转化率、增加种植经济效益。同时,继续做大一产绝对值,着力提升二、三产业占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年新气象,扬帆再远航。我省将持续推进引领型大品种培育与产业链延伸;聚焦特色优势单品,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要素,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引培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打通相关环节,强化流通体系建设;强化资金人才保障,提升发展动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进“黔药”品牌建设,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