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春天 从一杯早茶开始
在高山茶园饮茶的游人。
由于温州地处浙江最南端的沿海地带,所以,浙江每年春天的第一片茶叶采摘,都是从温州开始的。
眼下,入春的温州,永嘉乌牛早、平阳黄汤、泰顺三杯香,都已全面开启了早茶采摘。
作为传统产茶大市,温州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可以追溯至1600年前,在宋时更是迎来高峰。
春来温州,正适合饮一杯早茶,再细品温州茶的魅力。
一
中国人吃茶或者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将茶慢慢变成流行或者文化,却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其时,达摩祖师在中国创立了禅,历经几代发展,而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南朝宗教氛围结合,进而催生出了中国特有的南北禅宗文化。
很快,这样的文化也传播到了温州名山雁荡山。
沈括的名篇《雁荡山》有如下几句:“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温州最先出名的茶,就是雁荡毛峰,古称“雁茗”,即相传由上文提到的雁荡山开山祖师诺矩罗携来种植,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至宋时,雁荡山建有十八大古刹,其中能仁寺,山前寺后均广植“雁茗”。
如今,雁荡山的能仁村依然是雁荡毛峰的最佳产地。2018年,雁荡毛峰获中华文化名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如今年产值已超亿元。
二
中国茶的历史,确实要早过南北朝很多。有西晋杜育的《荈赋》为证。
荈,就是粗茶。《荈赋》,是我国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其中有言:“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拣,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文中说到茶具的选择:“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东瓯,就是温州,也就是说,当时最好的茶具,就是温州产的瓯窑。东瓯制陶人的陶瓷茶具,比茶更早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温州陶瓷和茶叶,终于在宋朝迎来了贸易高峰。
回望宋时海外贸易,从温州港输出的商品主要为丝麻织品、陶瓷器、金银饰品、漆器、茶叶等几大类。宋元以后,温州航道远至今中南半岛诸国、南洋群岛诸国、印度半岛和邻近诸国、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及其以西诸国,还有东亚的高丽和日本。
清朝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九》记载温州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产茶额:“永嘉、平阳、乐清、瑞安: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一斤。”此时,通过温州国际商港的运输,“海上丝绸之路”所过之处,必定有许多国家的民众都喝到了温州茶,当然,其中很多人应该也是用温州瓯窑产的茶杯喝的。
北宋时期,全国设13个茶场,温州平阳居其一。清康熙年间之后,温州黄汤(如今称平阳黄汤)被列为贡品。其时,黄汤以泰顺的东溪与平阳的北港(南雁)所产品质最佳。新中国成立后,黄汤制作技艺渐渐遗失。2012年,平阳茶人钟维标经过几年钻研、数百次实验之后,终于恢复了黄汤制作技艺。2013年,平阳黄汤跻身中国四大黄茶品牌之一。如今,平阳黄汤年综合产值已超2亿元。
前面提到的泰顺东溪,则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首茶歌而再度成名,那就是1958年创作于泰顺东溪、曾经风靡全中国的《采茶舞曲》。
1985年,以泰顺炒青绿茶为原料的天坛牌特级珍眉荣获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茶,就是从中分离出来的高级绿茶。2022年,以“三杯香”绿茶为主的泰顺茶叶年总产值是4.38亿元,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
三
除了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泰顺三杯香,温州早茶的品牌还有许多。2020年5月,“温州早茶”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温州早茶”作为温州市域公用品牌,旗下有泰顺三杯香、平阳黄汤、永嘉乌牛早、乐清雁荡毛峰、苍南翠龙、文成贡茶、瑞安清明早、瓯海黄叶早等一县一品的区域茶叶品牌。
2022年,温州茶叶种植面积为28万亩,总产量7277.14吨,全年总产值13.83亿元。
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7.52万吨,其中浙江省茶叶出口量排名第一,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40.98%。目前,浙江省茶园面积为307.7万亩,茶叶产量19.8万吨,一产产值达259.6亿元。
另,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等部门联合开展的“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结果,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分别为:西湖龙井、普洱茶、信阳毛尖、潇湘茶、福鼎白茶、洞庭山碧螺春、大佛龙井、安吉白茶、武夷山大红袍、蒙顶山茶。其中,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安吉白茶等三个都是浙江区域品牌。
从以上这些数据中很容易看出,相较之下,浙北的名茶,如今比浙南更有名,产量更多,产值也更大。
相较全省其他地方,温州茶最大的优势便是早,每年早茶采摘上市比西湖龙井整整早了一个月。可喜的是,温州早茶如今终于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避开了各类早茶过去长期“单打独斗”的局面。
当然,如何讲好温州一片茶叶的故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