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绘就美好生活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八年接续奋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今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多地通过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包、强化就业保障等综合手段,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为乡村振兴继续提供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把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内蒙古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山西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辽宁15个省级贫困县、179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8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吉林148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3805元、年均增长22.94%……
数据显示,2013—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年均减贫123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落实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西部22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有保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粮食增产丰收
推进地方农产品品牌化
过去5年,多地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北京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菜篮子”责任制,超额完成166万亩耕地保有量任务,粮食、蔬菜生产实现较快增长。未来5年,北京将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夯实“三农”基础,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设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打响“北京优农”金字招牌。
天津加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粮食连年增产丰收,“菜篮子”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小站稻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接下来,天津将突出发展品质农业、精致农业、设施农业,做优做强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入推进小站稻、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特色农产品流通工程,推动特色农产品覆盖京冀、畅销全国,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过去5年,雄安新区拔地而起,冬奥盛会载入史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河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河北将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种业振兴,强化装备支撑,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2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740亿斤以上。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实施奶业、中央厨房等5个千亿级产业工程,建设衡沧高品质蔬菜等产业基地,创建 20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承德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占全国粮食产量逾五分之一的东三省“粮仓”,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去年粮食产量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辽宁粮食总产量496.9亿斤,成为历史第二高产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91.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
吉林在全国率先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增产8.32亿斤,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5位,净调出量稳居全国第2位,粮食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1位。率先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第一、五年增长5倍。建成高标准农田4330万亩、五年增长60.4%。未来,吉林将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实施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长白山人参等品牌跃升工程,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过去5年,黑龙江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高标准农田突破1亿亩,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居全国首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接下来,黑龙江将推广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发展粮食、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具体部署。多地表示,未来5年,将把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
安徽将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吉林将持续开展“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专项行动,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探索组建股份合作经济实体或产业合作联合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支持产粮大县开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导的社会化服务,加快全国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整县推进试点县建设。
陕西将巩固深化26个重点帮扶县、234个大中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帮扶成效,开展重点镇村帮扶行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联农带农能力。
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多地提出,加快推进乡村风貌全域提升、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提能、乡村文化振兴。
上海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更多政策、资源和力量向乡村倾斜,持续实施“三园”工程,充分彰显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持续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民宿等特色文旅休闲产业发展。加快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域外农场高质量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
江苏提出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13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新建200个绿美村庄,加快打造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去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5年来,浙江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14个、示范带22条。未来,浙江将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强村与富民、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改善人居环境与优化公共服务并重,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因贫施策因地决策
对口支援加速脱贫攻坚
对口支援是我国加速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各地在对口支援中,因贫施策,因地决策,使几千万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脱贫。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等举措促进更多项目落地实施,助力脱贫地区壮大县域经济。
过去5年,北京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在国家考核中名列前茅,助力73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江苏对口帮扶支援和合作不断深化,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18.4亿元,助力10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提前脱贫摘帽。
展望未来,陕西表示要加大苏陕协作力度,持续深化中央定点帮扶和省内区域对口帮扶,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和社会组织合力团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打造一批消费帮扶示范区。新疆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以南疆为重点促进农民大幅增收,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新格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吉林提出将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分层分类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持续开展“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专项行动,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当前,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着眼长远,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在国务院新闻办2月14日举行的介绍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我们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更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