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黑龙江黑河市: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2-07

24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委书记李锡文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决落实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的战略部署,找准黑河定位,努力走在前、当排头,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市开好局起好步,加快推进黑河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上走在前

黑河市作为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和农业生产物质资源大市,要坚决扛好“为党分忧、为国种粮”的使命担当,努力实现更大作为。

要着力打造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承载区。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齐抓共管,严格落实考核机制,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80万亩以上,其中地方1930万亩以上。当前,重点是做好备春耕工作,处理好稳粮与扩豆的关系,继续打好攻坚战,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大豆种植任务。要紧盯耕地和种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守好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中国农科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建设,建好五大连池、北安、嫩江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五大连池国家大豆种业现代产业园区,建成大豆种子基地260万亩以上,为中国大豆振兴提供高质量“黑河芯片”。

“实现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

黑河市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耕地规模经营面积大、与农垦和科研院所合作紧密,发展现代化农业具备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黑河要积极投身全省现代农业振兴行动,全力抓好“四个农业”,加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深入实施机械现代化工程,加快人工智能、航化作业和先进复式适用农机推广应用,强化现代农机装备集成,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机械支撑。加强科技示范引领,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继续开展大豆科技自强“伙伴行动”,深化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合作,谋划建设省大豆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农科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强化科企政合作,打造“中国大豆产业之都”。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数字+生物+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创建嫩江市、逊克县数字农业试点县。对标农垦标准,抓好北安垦地合作赵光镇整镇托管模式推广。

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推进优质大豆、寒地水稻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争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20万亩、认证数量达到350个以上。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大“三减”技术推广力度,统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肥还田,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要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行动,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溯源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实行生产经营主体“黑名单”等制度,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参加各类大型展销活动,健全完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用好用足“黑土优品”省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做优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金字招牌”,加力提升“极境寒养”区域公用品牌和“黑河大豆”“孙吴汉麻”等地理标识影响力、竞争力,推动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要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最终是白干。”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继续以全产业链思维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引进顶天立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要支持发展铺天盖地的特色加工项目,特别是要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配套加工业,确保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以上。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走在前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实施好农民共富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

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和政策兜底作用,持续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要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持续抓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金融帮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要加快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各县(市、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聚焦大豆、玉米、汉麻、北药、畜牧等产业链,集中力量打造立县农业支柱产业。今年重点抓好大豆、乳业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爱辉区瑷珲镇、五大连池市新发镇等6个产业强镇建设。要把“土特产”琢磨透,因地制宜发展林产经济、果蔬产业、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建设一批农业特色村、特色镇。

要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工作,鼓励农民采取租借、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产。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享受到更多产业收益。(记者高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