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徐洋:稻渔综合种养 破“非粮化”难题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2-06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浙北粮仓”的美誉。近年来,吴兴区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处置耕地“非粮化”存量的新思路,通过做优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破解“鱼米之乡”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稳粮难”和“养渔难”的两大难题。

 

1675674691932269.jpg 

“虽然吴兴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速度较快,但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如稻渔种养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稻渔种养全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打造、稻渔种养产品品牌有待进一步发展等,这些课题都函待破解。”

区政协委员、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洋持续关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出了关于“坚持做优稻渔综合种养 破解‘非粮化’整治难题”的建议。

近年来,吴兴区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吴兴区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创建稻渔综合种养省级示范基地9家,全省首创的“跑道养鱼+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对当前吴兴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做了实地调研和分析后,徐洋认为,吴兴区目前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提质增效尚不明显,尚未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  

“稻渔综合种养三产有机融合度不高。从事种养的农渔民是最辛苦的从业者,却也是获利最少的,往往被动与二三产业融合,没有在产业大发展过程中合理分享成果。如水稻仍以常规稻谷销售为主,小龙虾、青虾等水产仍通过中间商贩上门收购,缺少好的渠道和市场。”徐洋说。

对此,徐洋建议要大力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紧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优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拓展稻渔生态米、稻田虾、稻田蟹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吴上兴鲜”等区域公共品牌作用,打造一批具有“鱼米之乡”特色的稻渔品牌。

结合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拓宽营销渠道,深化稻渔综合种养上下游全链条整合提升,打造农旅深度融合的生态农业。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