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水果、一棵菜看发展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产业始终是助农增收的基石。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毕节12个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近日,百里杜鹃管理区百纳乡龙峰村300亩冷凉蔬菜迎来丰收,当地群众正忙着采收装车、运往市场。
百里杜鹃百纳乡高山冷凉蔬菜喜获丰收(汪沙 王雪 摄)
“在打造蔬菜示范种植基地过程中,我们村不断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赢’。”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灿龙说。
隆冬时节的七星关区大屯乡大河村,山下清澈的赤水河缓缓流淌,山上一片片柑橘林黄绿相间。走进村子,林间枝头挂满了椪柑、脐橙,金灿灿的果实把温馨的农家小屋紧紧环绕,一幅冬日田园丰收图跃然眼前。
“我们家5亩多地,多数种脐橙,有少数椪柑,可以从冬天卖到春天,每年收入3万元以上。”曾是贫困户的大河村村民曾显才一家,就是凭着耕耘家门口的“橙色产业”摆脱贫困,一步步迈向小康。
依托赤水河谷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大河村历来有种植柑橘的传统。时光回溯到2017年7月,该村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柑橘基地管护和补植补种,目前柑橘、脐橙等经果林产业已发展到3000余亩。
春华秋实结硕果,深耕细作见真章。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团结带领群众真抓实干,黔西北大地处处产业兴旺。
如今,毕节建成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232.16万亩,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基地53个,食用菌、肉牛、生态家禽等产业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公共品牌享誉省内外,七星关生态鸡蛋、大方天麻、织金皂角、金沙贡茶、威宁高山冷凉蔬菜、纳雍滚山鸡等一大批农特产品走俏全国。
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毕节培育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2家、合作社17662个、家庭农场2468家,组织培训农民13.79万人。建成高标准农田375万亩、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134个,储存量2.92万吨。开展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58万亩。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570.86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1.29%。建成“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市80%行政村,持续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