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产品“金字招牌”更闪亮
严冬已至,不少带着地理标志的水果品类走俏。盐源苹果、秭归脐橙备受消费者青睐,我省的长丰草莓受到市场认可,销往全国各地。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农产品中的明珠,也是区域发展的“金字招牌”。原产地为农产品“代言”,将进一步放大农产品的人文和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截至2022年10月底,安徽共有119个农产品成功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些农产品中的“佼佼者”走入千家万户,既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理标志农产品之所以“香”,最主要是因为品质好、有特色。在市场种养品种日趋同质化的当下,加强品种培优、凸显特色品质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通过严格划定产地范围,建设核心生产基地,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增加优质地标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全程质量控制,科学评定产品等级,讲清地标农产品特色品质,突出品牌的文化内涵。只有抓住质量核心,保持农产品原汁原味的风味特色,与同类产品有所区分,才能让好产品成为市场焦点,吸引更多消费者。
人们对地方乡土特产情有独钟,但我省的一些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省外的知晓率还不够高、销量还不够大。只有通过宣传推广,持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实现品牌价值。不仅要开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农产品推介会、产销对接会,还要积极利用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快速提升推广实效。同时,畅通物流渠道,让时令性强的新鲜地理标志农产品从产地直达餐桌,打响优质品牌,加快走出去的脚步。
“招牌”如脸面,必须爱护好。近年来,地理标志品牌价值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商标被冒用、地理标志使用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李逵”“李鬼”真假难辨。放任不管会损害品牌、产地声誉,造成经济损失。商家应提高认识、加强自律,防止自毁品牌行为。相关部门要规范地理标志授权和使用,实现原产地可溯源机制透明,强化市场监管,全方位查“李鬼”护“名标”,保证消费者买到手的是正品、优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品牌强则农业强,农业强则农村经济强。要建立以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为主导、上下游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擦亮区域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