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创客”开启乡村振兴“新引擎”
年关将近,丽水山货走俏。缙云土面、龙泉灵芝、庆元食用菌、遂昌番薯干、青田稻鱼米……青山绿水间产出的好产品,因大学生“农创客”的介入,迈出山门,身价倍增。
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是人,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而言,更是如此。
去年,浙江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并出台政策意见,从资金、用地、科技、人才等多方面扶持农创客发展,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育农创客10万名,辐射带动农民100万名。在丽水,越来越多的“归来燕”正在变为“领头羊”。他们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带入乡村,让古老乡村成为有奔头的地方、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山间田野成为奔向共同富裕的希望之地。
拓宽思路
农业更加有奔头
领头人和农民群体是激发乡村活力之关键。每个乡村都需要培育自己的领头人以及一批与领头人的行为方式、经营理念一致的农民创业群体。
“80后”叶荣娟,因为内心那股浓郁的乡土情怀,8年前毅然从杭州回到葛山。她带领村民组建了景宁畲葛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让原本荒芜的葛山重新焕发生机。
时间回溯至2015年,重返家乡的叶荣娟站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看着云海中的村落——如仙境般的葛山村惊叹不已。当云海退却时,露出的却是茅杆丛生的荒田、破败荒凉的房屋。那一刻,她心想“一定要在家乡做点什么”。
通过和当地村干部深入沟通,她了解到缺少产业一直是葛山的痛点和难点,可以说,这是一个“0”产业的原始村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她坚信如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一定能让高山产业“开不一样之花,结不一样之果”!
面对葛山只长茅草的荒山良田,叶荣娟通过搭建畲药、虫、草为食物的高山土鸡生态养殖和古法耕作模式下的稻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打造出了系列高标准生态精品农产品。在景宁畲葛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运作下,这些生态精品农产品插上了“景宁600”公共区域品牌的翅膀,飞出了“山门”。
从“0”到“600”的过程中,叶荣娟不忘带动乡亲们致富。在“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带动下,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被充分调动。以“畲葛山”品牌为引擎,这些年,区域联动基地周边水果、油茶等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成功打造出了了千亩“景宁600”葛山产业带。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秉持着这份初心,叶荣娟又牵头组建了景宁600生态精品农产品营销联盟,打破了以往农业主体单打独斗的局面,开拓了生态农产品“抱团发展”的销售新路径。同时组建互联网直播团队,与畲乡其他优秀青年一起线上推广景宁山水与农业品牌。
不止如此,2019年以来,叶荣娟还主动携手海宁鸿翔建设集团等8个上市公司共同参与景宁县8个村集体三年的消薄行动,将原来村集体增收的输血模式提升为造血模式。2020年,积极打造云顶飞鸡“共富工坊”,与景宁各低收入农户签订订单农业,有效调动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积极性,累计带动景宁1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助力增收570余万元。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乡贤回乡创业,工坊所在的葛山村成为全县村民回流最多的村庄之一,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丽水,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创业群体已成为“三农”发展的“新鲜血液”。如叶荣娟一样的年轻人,正用新思路让丽水的农业更有奔头。
数字赋能
农村创业有沃土
丽水的农创客非常活跃,在各地发挥着乡村振兴“生力军”的作用。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新一代,他们创新思维强,勇于将“互联网+”等新思维全方位融入农业生产、农村经营,能灵活地将新理念、新方式运用到农业领域。
河阳村是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的古村,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河阳古民居更是声名远播。在这样古老的村居里孕育电商的新火种,是缙云团县委的一次全新尝试。
正是看准了这古老与新潮的碰撞所带来的商机,2019年,陈诗洁在团县委的支持下,以河阳村“耕凿遗风”四合院为基地,组建了电商创业园,吸引外出的大学生们回乡创业。短短一年时间,“新青年”们就在村里办起了33个特色小店,累计销售额达500余万元,还为周边村民设计营销了各类产品50余款,十足的创意正让古村焕发新生。
以陈诗洁为代表的乡村振兴新青年,正用创意点亮着乡村振兴的梦想。“黄茶是缙云传统农产品,怎样让它变得更时尚,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和视野?”在古村里,陈诗洁琢磨出了一条新路,在不断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她发挥自己艺术设计专业优势,结合创业园内年轻人无穷的创意、敏锐的嗅觉,将黄茶做成了一份份具有缙云元素的伴手礼。今年创新的一款喷雾式黄茶和便携式棒棒茶,让缙云黄茶除了入喉还兼具美容功能,成为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爆款。
如今,这座古老的乡村里,汉服、民宿、剪纸、木雕、直播等时髦产业遍地开花,缙云县四合院电商创业园也因此获评2020年全市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
“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万众创新”的热火燃烧,追梦的古村已然成为了青年一代回乡创业的新选择。创业园管理员徐誉辉在两年前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回到河阳,在村口租下了一幢民房,办起了河阳第一家特色民宿——“印象·河阳”。民宿装饰巧妙融入了创业园里的产业,一楼“蓝白印象”风格的扎染布、二楼三楼的竹编篮子、四楼的汉服文化。宽阔的空间里不仅可以体验亲子竹编、扎染、剪纸,还不定期地开展茶艺、网红直播、书法等培训,如今已然是创业园的培训基地。回顾当时的决定,徐誉辉直言自己很庆幸做了对的选择。
目前,缙云拥有两家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缙云依托“青创农场”已成功吸引百余名青创客返乡创业。“年轻人创业,需要更宽松的政策扶持,更创新的管理办法,‘青创农场’为更多返乡创业青年提供了逐梦的舞台,让他们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青春活力。”缙云团县委相关负责人说,缙云将继续搭好、管好、用好这一平台,以青年作为助力振兴乡村。
创新业态
农村更具可能性
在丽水,农创客在帮助乡村转观念、兴技术的同时,也将新业态植入进各个村庄,让农村发展拥有了更多朝气与可能性。
“蚂蚁虽小,可力量不容小觑。”在丽水遂昌县高棠村,周功斌放弃了公务员的工作,卖掉婚房投资创业,在大山里组建了“蚂蚁探路”团队,把城里人的新爱好与山村里的好资源相结合,致力于推广当地越野自驾游路线,带动偏远山区百姓走上致富路。
四年多时间,其团队在当地打造了以“浙西川藏线”为总品牌,以“江南丙察察”“华东天路”等为子品牌的7条自驾越野线路。
截至目前,“浙西川藏线”已吸引658个车队前往,车辆超过27500辆,参与人数超过68700人次,还带动沿线农家乐、民宿、餐饮、农特产品等增收超过5740万元。
“我在大山里长大,是父老乡亲凑钱供我上学,所以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我希望用这种新业态,激发农村的更多可能性。”周功斌说,他计划将“蚂蚁探路”平台的用户扩大到200万,并赋能更多乡村,带动更多村庄发展。
看得见希望,望得见乡愁。近年来,正有数以万计如周功斌一般的年轻人来到乡村,因地制宜、就地造景,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或深耕康养,或发展文旅。以休闲旅游业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青年“农创客”和“新农人”分别突破1000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的内涵亦在不断丰富。如今的乡村不仅是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还是城市的养生乐园,可以搞生产、发展美丽经济,通过建设美丽乡村、运营美丽乡村,最后共享美丽乡村。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归来燕”正在变为“领头羊”。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吕晓芳,2014年回到家乡缙云创办家庭农场,将名贵中药材西红花与缙云土面“联姻”,生产西红花“网红面”,每公斤卖到了15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的吴婷,2015年回到家乡龙泉,投身灵芝及灵芝孢子粉生产销售事业,带动周边农户一起栽培灵芝,被评为丽水“大学生创业典型”。
农创客给乡村带来的新气象,是丽水共同富裕图景的一角。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为继续发挥好农创客作用,丽水出台了《丽水市“两进两回”实施意见》,畅通人才、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让乡村成为创业创新热土。同时,举办大学生“创梦丽水”行动,培育省市级“青创农场”,让年轻大学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