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贵池:小山村21年捧回15块“国”字号招牌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12-20

霄坑不是“坑”,霄坑是个村——一个吃尽了滥砍滥伐苦头、尝到了绿水青山甜头的生态村,一个全省乃至全国罕见、21年捧回15块“国”字号招牌的小康村。

 

1671519933362176.jpg 

霄坑村鸟瞰图。通讯员 王建伟摄

“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小流域治理示范点”“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旅游实验基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特色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5块“国”字号招牌,是霄坑人探索“以青山清水为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串串足迹,也是霄坑人追梦小康、走向振兴的一个个路标。

靠山吃山不能坐吃山空——

立下一纸村规,荒山绿起来

霄坑村是池州市贵池区南部梅村镇的一个小山村,平均海拔700多米。

霄坑多山,人均只有三分冷水田,种什么收成都不好。收入来源匮乏的霄坑老百姓把靠山吃山变成了靠山“吃树”。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至今还记得,30年前,时任村委会文书的他每天的工作就两件事:带领大家砍树,给大家记工分。

树越砍越少,人越活越穷。88岁的金来发老人说:“过去我们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大伙儿一年到头就靠种几亩田、砍几棵树过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山外的人家都不愿意把女儿嫁到我们这里来。”

靠山吃山不能坐吃山空!霄坑村痛定思痛,守护青山,转型发展。

1992年,霄坑村建起了第一个集体茶厂,发展茶叶经济。这代表着霄坑村的产业结构开始从以林茶为主向以茶为主转变。

“霄坑是个神奇的地方,山上的茶叶不需要人工种植,能自己长出来。”王建伟说。也正因为如此,“砍一亩山,什么都不要管,三年之后就是一亩茶园。”那几年,毁林种茶在霄坑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偷偷地跑到山上剥树皮。树被剥了皮很快就会枯死,树死了就能“光明正大”地砍掉种茶。

一场山洪灾害给霄坑人敲响了警钟。因长期伐木,土地流失严重,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连续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霄坑村对外交通一度瘫痪。

霄坑村“两委”痛定思痛,把“严禁毁林种茶,保护生态环境”写进了《村规民约》,一户一册。同时,严格执行林木限伐制度,采伐审批一支笔,记录一本账,砍一块,造一片,封育一片。因造林成果突出,2000年,霄坑村获得了第一项“国”字号荣誉——“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随着毁林种茶的销声匿迹,霄坑村茶园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现在,霄坑村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有机茶园面积稳定在330公顷左右。

“其实,霄坑民风向来淳朴,过去那是穷怕了。”王建伟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壮大两个产业,村民富起来

走进霄坑,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连空气都是甜的。

绿水青山是守住了,怎么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霄坑村走出了一条坚持“三产”融合发展,绿茶生产和生态旅游两条腿走路,把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的乡村振兴路径。

在霄坑村口有一块牌子,上书七个大字:化肥农药不进村。2001年,霄坑村在全市带头作出一个决定:全村范围内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茶,彻底关闭村内木材加工厂、地板条厂,严禁伐木烧炭。

在此基础上,霄坑村请来茶叶专家指导村民改造茶园、改良品种、改进生产工艺,申请“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生产。

截至目前,霄坑村已有茶叶加工厂21家、省级著名商标6个,年产茶叶7万公斤、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今年4月,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连续十年参评的“霄坑绿茶”品牌价值从0.76亿元增加到6.51亿元。

“霄坑绿茶”让地处深山、藏在深闺的小山村名声大噪,各地游客慕名而来。霄坑村引导有条件  的村民新建15家星级“农家乐”和2处特色民宿,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和疗休养基地,满足都市人“望山、见水、寻乡愁”的愿望,秀美山村发展成为皖南网红旅游目的地。每逢节假日,前来“赏田园风光、品农家菜肴、购霄坑绿茶、住农家民居”的游客络绎不绝。

绿水青山转化成了生产力,壮大了霄坑村的经济实力,鼓起了霄坑人的“钱袋子”。霄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年前的不足15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0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1.2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2.6万元。

以绿水青山为底色——

坚持内外兼修,生活美起来

今年3月,中国文明网组织开展“美翻了,我的村”第三季网上征集展示活动,各地网友晒家乡美景、秀地域特色、展幸福生活、抒美好心情,霄坑村入选作品展。

霄坑的美,美在绿水青山。经历了滥砍滥伐、毁林种茶的阵痛,尝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甜头,霄坑人在绿水青山的底色上挥毫泼墨,描绘自己的美好家园。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霄坑村投入15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兴建了体育设施,绘制了文化墙,建立了村庄保洁机制,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秋末冬初的霄坑,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粉墙黛瓦的农舍散落其间。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依山而居、枕水而眠,观山色斑斓、听流水潺潺,尽情享受诗意生活。

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丽,不仅要有让村民“身有所栖”的粉墙黛瓦,更要构筑起村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霄坑村从移风易俗入手,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丧大事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一切从简,所有事务均由红白理事会负责。

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霄坑村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依托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开展“送戏进村”“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为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霄坑村定期开展“双学双比”“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村十多年来未出现一起重大矛盾纠纷和刑事案件,实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在霄坑村老村部的位置上,新建了一座“村民会客厅”,这里是霄坑村接待游客的集散地,是霄坑村生态资源的展示中心,同时也是村民议事中心。不仅如此,这里还集成了茶叶生产物联网追溯监控系统和绿水青山综合监管系统。霄坑村开始尝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去年,霄坑村拿到了第15块“国”字号招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从加强生态保护到实施乡村治理,从改善人居环境到打造特色产业,15块“国”字号招牌,见证了霄坑村奋斗的昨天、幸福的今天。对于明天,守护绿水青山、推动乡村振兴——霄坑人的信念依然坚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去的20年,我们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未来,我们还要秉承人与环境和谐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上,王建伟向全村党员发出号召。1999年,霄坑村实施小流域治理,在村口做了一个门楼,两边刻有一副对联:“以青山清水为本,走水保生态之路”。所谓“水保”,就是“水土保持”的意思。从探索“以青山清水为本”,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霄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盼头、增强了劲头。王建伟说,“这副对联挂了20多年,还会一直挂下去。”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