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胜却人间无数
因为茶,张文旗与恩施结缘。
江苏常州人张文旗,省政协委员、恩施润邦茶业董事长、恩施州首批硒谷英才。
他创办的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经过10余年发展,已成长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目前国内先进的蒸汽杀青恩施玉露自动化生产线,富硒绿茶精制、名优红茶生产线,是一家集茶叶栽培、加工、销售、科研、茶文化和茶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茶叶企业。每年可辐射茶园面积10万余亩,带动2万余户茶农增收。
重塑“恩施玉露”品牌
恩施玉露是中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曾远销日本,名扬于世,1965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名录。
2005年,张文旗来恩施考察旅游开发项目时,想买几斤传说中的恩施玉露,结果未能如愿。
但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漫山的茶园吸引了这位爱茶之人。详细了解恩施玉露的历史和产业优势后,张文旗决定在恩施投资成立润邦茶业公司,培育、重塑恩施玉露品牌。
他遍寻民间传统制茶师,组建团队,使几近失传的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得以恢复;他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关,首次实现恩施玉露机械化、连续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他参与《恩施玉露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制定,将恩施玉露申报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在张文旗的带领下,2006年,公司起草并制订恩施玉露生产湖北省地方标准;2007年,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项目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鉴定。
恩施润邦茶业公司先后荣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18年,公司生产的“长龄1299”恩施玉露茶成为东湖国事茶叙用茶。2019年,恩施润邦茶业公司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绿茶类独家供应商。2021年,公司“芭蕉”品牌茶叶入选“中国茶品牌金芽奖榜中榜30强”。
润邦恩施玉露声名鹊起,已成长为价值25亿元的知名品牌。
2020年,张文旗着手写作《恩施玉露复兴之路》,通宵达旦,数易其稿,终于完成。“这意味着恩施玉露的发展史有了系统的文字依据。每一款茶都有底蕴深厚的发展历史,作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源于唐朝、兴于明清的恩施玉露亦然。”张文旗说。
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从茶树到茶杯中,一片茶叶连接着千万茶农的饭碗。
2021年8月,省政府印发《湖北省茶叶产业链实施方案》,并成立茶叶产业链工作专班和茶叶产业链专家团队;同年11月,湖北省召开茶产业链建设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制定2025年实现全省茶产业过千亿元的发展目标。
作为湖北省茶产业链扶持的重点龙头茶企,润邦茶业积极响应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以产业链建设为契机,推动恩施玉露产业大发展。同时,润邦茶业积极参与助农富农,实施“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通过加强基地建设、茶园管理、种采茶技术指导,采取产业扶贫股权收益分红等措施增加茶农收入,带领山区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
“2021年底,我们在恩施玉露的原产地——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开建一座标准化的恩施玉露博物馆,打造茶旅融合新名片。”张文旗介绍。
公司茶园新修了游步道,游客顺着游步道登上山顶,数万亩茶园尽收眼底。博物馆建成后,游客可以通过老物件了解恩施玉露的由来。“预计年接待人次超过百万,每年带动约5000万元茶叶产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张文旗说。
今年初,润邦茶业启动恩施玉露冷泡茶加工项目和古茶园建设项目,开拓新茶饮市场,扩大饮茶消费群体,提升茶叶附加值;通过加强古茶树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升恩施玉露品牌价值。
让更多人喝湖北茶
“茶中有故事,你在深沉中发力,擦亮尘封多年的名茶招牌。茶中有技艺,你在传承中创新,赋予古法新的生机。茶中有生民,一枚小小的叶子,托起万千茶农的致富梦想。茶中有世界,恩施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年1月21日,省政协表彰100名优秀政协委员,张文旗是其中之一,这段话是对他的颁奖词。
“17年了,别人经常说我身上遍布茶烙印,满是玉露香。”张文旗称,不少人叫他“茶委员”,他则充满骄傲和自豪。
多年来,作为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文旗在各种场合积极围绕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茶业公司错过早茶采摘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张文旗向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反映,湖北全省春茶遭遇复产难、融资难、运输难、销售难问题。他建议,为复工人员返岗提供绿色通道,线上线下合力破解销售难题,解决茶企流动资金不足,畅通春茶等物资运输的绿色通道等,推动问题解决。
“乡村振兴需要千亿元茶产业支撑。”张文旗表示,他在提案《关于打造千亿元鄂茶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建议》中提出,加快推动“东方茶港”项目建设,打造高规格的武汉茶博会和茶叶主题论坛,开展“边疆行”“沿海行”等活动,让湖北茶产业唱响“一带一路”。
他还建言,要加强公共品牌建设管理,推动茶产业链向纵深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湖北茶,爱上恩施玉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