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农合联“地理标志富农”成效扎实显著
兰溪是传统农业大市,拥有“兰溪杨梅”“兰溪枇杷”“兰溪小萝卜”“兰溪毛峰”“汇潭甘蔗”“兰江蟹”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居全省第一,地标农产品种养殖面积达15.3万亩,占全市种植业的20.8%。近年来,兰溪农合联锚定“地理标志富农”跑道,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兰溪全市地标农产品一产产值近9亿元,直接受益农户2.3万户,拉动二三产值近23亿元,间接受益农户7万户以上,地标农产品从业农户户均增收2.2万元,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扎实成效。
一、创新要素配置改革,点燃地标共富新引擎。
一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农民以土地、果树,农业带头人以技术、品牌联合入股,探索构建利益连接机制。今年,全市流转果园面积1000亩,增加土地流转费近400万元,撬动民间投资农业1个亿。二是创新人才支撑,激发人才动力。成立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开展农创客培训,培育地标农创客骨干80人。组建集育种、栽培、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的产业专家团队,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00人次。三是创新金融模式,支撑地标保护。通过小额普惠贷款和政策性保险试点, 推出地标特色金融产品,为地标产业保驾护航。今年1-9月,“枇杷贷”贷款金额近600万元,贴息补助8.5万元,杨梅、枇杷、茶叶等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惠及农户1460余户,承保面积2.55万亩,减少农户损失765万元。
二、实施品种保护工程,夯实地标品质根基。
一是严格地标区域准入制度。划定地标核心区,设置区域红线、品种准入、土地地力等入区门槛,初步形成地标农产品管理体系。二是建立种质培优保护机制。挖掘传统品质优良基因,建设杨梅、枇杷良种繁育园,审定兰溪枇杷品种1个。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协议,引进枇杷新品种30余个。三是规范统一生产标准。发布金华地方标准《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与省农科院共同起草兰溪杨梅品字标标准,以标准化促进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三、实施品控数字化改革,实现产业 智控升级。
一是打造地标产业大脑。建设“梅”好兰溪杨梅细分产业大脑和“梅”好农场,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标准化生产模型,实现精准管控。新建智能化农场4家,省级数字化农场1家。二是发布杨梅兰溪综合指数。通过品质指数、质量安全指数等六个维度,数字量化兰溪杨梅的品质,初步形成兰溪杨梅品质分级评价标准。据指数显示,兰溪杨梅优质果率高达81.6%,精品果率为16.3%。三是强化地标产品生产管理。制定质量安全预警规则,通过农事行为监测和浙农码赋码,智能识别管控风险,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防控栽培技术面积5000亩,兰溪杨梅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四、做强地标辐射效应,拓展地标共富新空间。
一是加快地标产业融合,做大做强产业链。引进兰溪奉源、浙江兰森、浙江日远等杨梅深加工企业,带动兰溪杨梅产品销售,杨梅最低收购价从原来的1元/斤提高到4元/斤。投资6000万元打造马涧精品杨梅风情园,累计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当地农家乐和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二是加强地标品牌打造,提高品牌溢价率。推出“兰溪日子有戏有味”公共母品牌,建设兰溪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实现地标资源“价值变现”、地标产品“溢价增值”。如打响兰江蟹地标农产品品牌,逐步打开华东消费市场,为养殖户带来丰厚效益,亩均效益最高可达2.5万元。三是创新生产销售模式,鼓起农户钱袋子。发挥强村公司与规模主体优势,建立大户带散户的产销联合体,通过“定向采购、定量收购、定额包销”的方式,构建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场(农户)+超市”的精品农产品流通服务一条龙模式。今年枇杷季,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累计寄递枇杷6万余单,是往年枇杷快递量的3倍,农户增收超过30%,实现丰产又增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