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金叶子”助力乡村美好生活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10-31

 

天台是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3%,其中天台黄茶约占四分之一,全县黄茶种植面积1万余亩,年产量100吨,产值近亿元,已获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和首届浙江特色伴手礼,成为天台农业和茶叶产业对外宣传的金名片。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黄茶这片“金叶子”,今年以来,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聚焦“聚力高质量、同行共富路”主题主线,统筹全镇统战资源,以黄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金叶子”同心共富联合体,开展“统战助力共同富裕”系列专项行动,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强化机制保障 筑牢共富堡垒

建立“片区总负责—片区指导员—片区工作班子—片区体联席会议”同心共富联合体组织架构,从金叶子同心共富联合体各成员村推选13名统战领域优秀人才组成。

片区联席会议作为“金叶子”同心共富联合体议事机构,由各成员村主要负责人轮流担任,负责牵头策划、组织开展各种共建活动。同时,建立“两公开两评议”机制,对联合体议定的事项、项目资金等情况进行公开,年底召开大会对决策事项落实情况、成员单位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另外,每月开展街头镇统一战线“同心圆”主题日活动如政策宣传、民主议事、人文关怀等活动,邀请各方团体如人大代表、政协、镇民主议事员、乡贤联谊会、宗教代表等参加,同心同力,共谋发展。

成立天台县街头镇强村公司,由县国有企业参与投资,该镇1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475户低收入农户直接持股,打造“政府主导、投运一体、村户受益”的黄茶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采取“保底收益+股份分红”的方式,12个帮促村和低收入农户在保底收益基础上,溢出的经营收益再由国有企业、12个帮促村、低收入农户再按照股份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确保帮促村和低收入群体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全程享受到项目的政策与经济红利,项目平均年化收益达8%以上,带动农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开展三大行动 绘就共富蓝图

开展“新乡贤带富”专项行动。依托金叶子同心共富联合体、乡贤联谊会等载体,搭建新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平台,适时举办乡贤助推共同富裕大会,营造“乡贤反哺家乡、先富带后富”的浓厚氛围。积极对接县委统战部、县委组织部、县大数据局、县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为新乡贤提供项目投资、创业生活、金融信贷、服务代办等集成服务,构建新乡贤“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带富”工作新格局。目前,该项目已与乡贤回归企业——祥源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继续注资3个亿导入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健康娱乐、特色商业等现代化服务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旅游名片。

开展“党派社团智富”专项行动。充分发挥金叶子同心共富联合体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项目定位、规划设计、产业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指导开展党派工作互看互学、社情民意信息交流座谈会。开展“我为街头献一计”统战主题活动,串联起后岸乡居景区、寒山黄茶展示中心、寒明岩景区、寒山湖黄茶基地等景观茶园和特色景点,推动“茶产业+茶文化+统战文化”融合。打造“农户种茶+经纪人采茶+大户制茶+龙头企业跑销售”模式,推动茶园由分散经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目前,已对接聘任省级及以上茶专家人才12人,培育乡土人才112名,举办各类茶叶专题培训25期,培训茶农3000余人次。在统一战线工作框架下,通过山海协作、片区组团、村企结对、校村结对等方式培育黄茶产业基地5个、种植面积5000余亩。

开展“宗教润富”专项行动。深入挖掘佛教天台宗发源地、道教南宗创立地等特色优秀宗教文化,融入黄茶三产融合项目,打造“中国黄茶第一镇”。以和合文化列入浙江文化标志、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契机,放大和合文化发祥地文化优势,讲好黄茶这片“金叶子”,同时举办以“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首届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形成推动共同富裕更深层、更持久的动力。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独特优势,引进落地一批宗教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推进“天台三隐院”“天台黄茶记忆馆”等项目建设,推动“天台黄茶”走向世界。

三产融合发展 激活共富潜能

坚持以“生态高效、特色精品”为目标定位,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让黄茶这片“金叶子”成为打开天台共同富裕大门的“金钥匙”。

项目规划打造集种苗培育、基地种植、加工生产、品牌营销、农旅休闲为一体的黄茶全产业链体系。在“一产”环节,通过流转荒山、茶园承包、合作社加盟、散户入股等形式形成规模经营,并推行绿色生态种植和标准化数字化茶园建设,源头上提升黄茶鲜叶品质。在“二产”环节,实体化运作“两山银行”,盘活闲置农房、校舍、集体屋等,用于鲜叶收储、直播赋能和黄茶精深加工,走出一条数字赋能、挖潜增效、抱团经营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路径。在“三产环节”,将占地9亩的后求小学旧校舍改造为黄茶产学研综合体,加强茶文化的传播推广,实现茶产业终端市场与旅游市场的有效互补。

开展“村播带货”行动,推广直播“卖特产、卖民宿、卖山水”为重点的农特产品销售模式,培育孵化统战各领域优秀直播人才,带动“农民变为新主播、手机变为新农具、数据变为新农资、直播变为新农活”。目前,累计开展直播培训187人,孵化直播达人24名,开展黄茶直播带货活动18余场,销售茶叶超150万元。同时,成立项目绩效评价组,对项目实行动态督查、审计与考核,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建立全镇茶产业名单及传帮带结对名单,培育以九遮茶叶为代表的龙头企业3家,家庭农场10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联合体、茶叶协会统管的产业模式,集合力向下拉动个体茶农增收、向上打造茶叶名品,打响知名度。主动对接县交通集团,开设茶农公交专线,满足茶农、采茶工、茶商采茶季的集中出行需求。3月份以来,茶农定制公交专线共发车18班次,接送茶农、茶商、采茶工300多人次。同时,通过片区方式统筹乡镇和村庄之间的闲置劳动力,助力黄茶采收,增加村民收入,并组建统战人士帮扶团,帮助缺劳户采摘黄茶。(曹聪聪)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