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打好三张牌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中区围绕保护与开发并行,充分整合挖掘洞庭山碧螺春茶资源,持续加大对茶产业的引导,助推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提质增效。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五批),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协议名录。2021年洞庭山碧螺春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吴中区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2021全国智慧茶业样板县域”。洞庭山碧螺春获“中绿杯”、“陆羽杯”等国家级、省级名优绿茶评比特别金奖6个。
健全体制机制,打好“政策激励牌”。加强组织领导,相继出台实施《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保护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产地保护、提升品牌效应,促进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工作意见》、《苏式传统文化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艺传承指南》,着力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强化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础条件建设。
细化任务落实,制定洞庭山碧螺春特色茶产业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配备专项资金用于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并纳入吴中区农业产业化振兴项目发展。2022年着手编制《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2022-2025)》,初步排定三年行动资金预算表,积极争取市级资金支持。
强化示范引领,注重发挥区域优势与产业优势,通过打造特色基地和示范园区,实现洞庭东西山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严格规范洞庭山碧螺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入标准,67家茶企核准使用“洞庭山碧螺春国家地理标志准用证”。全区现有国家级茶叶标准园2个,省级茶叶标准园3个,省级园艺标准园2个。
突出高效发展,打好“生态绿色牌”。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对洞庭山碧螺春原种茶树进行普查,建立洞庭山群体小叶种茶树资源数据库,对优质种质资源实行集中保护。目前已建立碧螺春种质资源圃4个,原种茶保护区5个。同时开展碧螺春茶园一张图建设项目,着重对东西山茶果园面积、位置、茶果间作比例等情况普查,形成洞庭山碧螺春大数据库。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结合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太湖生态岛建设要求,推进茶园肥水管理,对区域内茶果间作系统生产所使用的化肥实行统一配供,废弃农药包装物和农膜实行统一回收处置。综合运用茶果园绿色栽培管理技术,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金庭镇实行有机肥全覆盖,东山镇、金庭镇成功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7个茶园1.8万亩基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强化生产技术指导,建立技术人员结对挂钩制度,在生产的关键农时及关键环节,进村入户,普及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相关农业政策,帮助农户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茶产业“三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按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适宜比例逐步调优全区茶园品种结构。
聚焦三产联动,打好“茶旅融合牌”。加强宣传推介,加强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合作,高起点谋划推动“洞庭山碧螺春”品牌影响力提升工作。在苏州观前街举办洞庭山碧螺春炒茶青匠大赛,着手制定2023年首届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节开幕式活动方案。推出“吴中上新、心上吴中”茶主题节目,央视直播连线洞庭山碧螺春上市场景,多家媒体报道碧螺春开采情况。赴深圳、郑州等地参加全国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及绿博会,全方位展示洞庭山碧螺春优异品质。
突出农旅融合,依托吴中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和21个共享农庄载体,举办长三角民宿大会,发布省内首个区域民宿产业品牌,通过深入挖掘洞庭山碧螺春生态、休闲、文化等价值,推出春、夏、秋、冬4个主题特色旅游节气品牌,10条精品旅游线路,挖掘碧螺春茶旅新项目新模式,将“饮茶”与“采茶”“茶道”“亲子娱乐”等项目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洞庭山碧螺春茶美誉度。
注重科研活动,积极对接国家级茶产业体系、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平台,开展茶果间作传统特色保护工作,加强基础资源调查研究,优化茶果间作比例及品种,推进茶果间作良好模式标准化。枇杷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相继落户洞庭东西山,为后续基础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