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地理标志“金招牌”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正是稻香谷黄的好时节。近日,广西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多地金谷归仓,丰收的喜悦洋溢着整片田野,村民喜迎好“丰”景。其中,“上林大米”“古辣香米”“东津细米”“南丹巴平米”“上思香糯”等广西地理标志大米品种喜获丰收,热销海内外,这是广西运用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探索,“地标”变“金标”,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都知道,地理标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和特色产业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获得了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相当于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了“金牌”,不仅能够推动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而且可以不断创造品牌效益。也就是说,保护好地理标志,积极推动本土品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能促进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标志资源优势。近年来,广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围绕地方产业优势,对特色产品资源状况、数量类型等情况进行调查,从中挖掘出一批符合地理标志申报条件的特色产品资源,并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截至2022年3月,广西地理标志累计达177个,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3个。目前,全区地理标志产业年产值达1552亿元,带动就业近500万人。地理标志真正成为了兴农富农的“金招牌”,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对地理标志的发掘和培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笔者认为,要继续加大力度深入挖掘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地域广袤,资源多样,发展历史悠久,产生了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农产品,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尚未获得地理标志,因此,我们要对那些发展前景较好、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品实施重点培育,引导相关行业协会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帮助整理申请材料,逐步壮大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对地理标志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地理标志名录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因此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信息变化情况,对相关企业换标后使用专用标志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专用标志产品使用范围、企业生产、销售、执行标准、产品质量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印制、发放、使用情况,建立完善可溯源可核查的使用台账,有效支撑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
此外,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传承,也是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地理标志产品体现着特定地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志文化,因此要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宣贯、培训和舆论引导,提升社会共治的地理标志保护意识。只有做好以上工作,才能永葆地理标志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才能把地理标志打造成中国促进乡村振兴、走共同发展道路的有效路径。(宁实平)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