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广西宾阳农谷”加速跑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向产业融合要效益,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促进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十月秋风送爽,古辣香米产业核心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稻田颜色正逐渐由翠绿转向金黄,空气里隐约飘荡着稻花的清香,素有宾阳“粮仓”美誉的古辣香米产业核心示范区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十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耕地提质改造,古辣香米产业核心示范区快速而稳步建设,日渐成为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产业融合的代表,“古辣香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韦靖云告诉记者,宾阳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2022年,全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12.5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36万吨左右,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双增长”。
十年来,我县创建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示范区15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41万亩,禁烧区域内农作物秸秆基本实现全域全量利用。通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8.3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4.8万亩,进一步优化了粮食生产条件,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宾阳力量。
据介绍,我县通过大力普及推广机械化耕作,今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2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96%,连续多年承办南宁市“看禾选种助农增收”科技服务活动现场会,在广西率先建成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有力推进了数字农业持续发展。
机械化、科技化为我县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十年来,我县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化运用,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粮食生产机械化及社会化服务程度位居广西前列。2021年,全县拥有高速育秧流水线、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收割机等现代农机设备达到4.03万台(套)。同时,我县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古辣香米研究院”,与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立宾阳工作站,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古辣香米良种联合攻关,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产、学、研、用、推一体化的“科技功”,已成为推动我县粮食生产的强大引擎。
2021年,我县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2022年,宾阳县荣获自治区2021年度粮食生产综合评价奖励,在全区粮食主产区中排名第四,并列入了2021年度全区粮食生产激励县名单和2022年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水稻示范县名单。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韦靖云说,今年,我县还将大力推进2万亩耕地提质改造、加大耕地撂荒治理力度、建设5万亩高标准农田,深入打造“中国广西宾阳农谷”,同时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培训,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落实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稳产增收,确保202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实现“双增长”。
十年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我县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农业发展尽享朝晖。
“稻花香里”生态综合示范带
古辣香米产业核心示范区迎来收获季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