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非凡十年|莲都仙渡红绿融合绘就共富新景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10-21

 

进入秋天的莲都区仙渡乡,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通过一个夏天的忙碌,仙渡的1000亩甘薯即将成熟,村民们喜气洋洋,期待着今年的“甜蜜”成果。

近年来,仙渡乡持续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统筹谋划,全面推进,以乡镇搭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村集体、种植户多方联动,发挥红绿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以“一桃、一茶、一薯”+红色旅游为牵引,多产业齐头并进,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老区模式”。

清明采茶叶,春夏销鲜桃,秋冬挖红薯,闲暇时,还能接待慕名来到这个革命老区游玩、研学的游客,村民们的日子,充实而幸福。截至20228月,仙渡乡监测到农民样本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443元,同比增长36.8%;前三季度,低收入农户样本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44元,同比增长37.8%

做品牌拓销路

传统桃产业“迭代升级”

仙渡乡梅田村党支部书记周炳林是当地有名的种桃专业户,人称“桃司令”,在桃子收获的季节,他每天天没亮就赶着出门摘桃子。“今年桃子质量好,产量也高,销路也宽了,桃园的山路打通了,我们运输方便了,大家也种得高兴。”

今年,仙渡乡桃树种植面积6700余亩,年产桃近600万公斤,年产值3000万元。桃产业作为仙渡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缺乏品牌化,面临整体销售辐射区窄,主要以流动商贩低价收购为主等发展瓶颈。桃产业迭代升级,成为仙渡当务之急。

为此,仙渡实施仙渡桃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种植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与种植技术服务,与浙江大学合作实施300亩桃园现代化提升改造项目,选定梅田村核心桃生产区,通过建设无人机信息感知与智能作业系统、山区桃树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天空地一体化智慧桃园综合平台、虫害防治系统,促使精品作物产量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水、肥、药施用量减少,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

在品牌建设上,仙渡乡注册了“莲都仙桃”“仙渡仙”品牌,打造品牌效应,谋划举办桃花节、桃薯节等活动,“春赏桃花夏品桃”已成为仙渡对外的“印象名片”。

此外,仙渡还依托邮乐购等网络平台搭建公益助农销售平台,构建“精品网售、良品统售”的分级销售模式,建成“桃源仙渡”网上商城,使传统桃产业搭上“新列车”。2022年仙渡乡强村公司以高于市场价2/公斤的价格收购“燕红”桃17000多公斤,销往杭州等地,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的“双增”。

2022年“莲都十佳桃”评选中,仙渡产的桃子就占了一半。何金富村种桃大户沈永华所种植的桃子获得了所有专家的一致好评,一举夺魁。“采用了大棚的新技术,品质大大提升,目前,已完成9亩桃林的迭代,累计种下新桃树近500棵,以后效益会越来越好。”沈永华对桃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为了提高散户种植的抗风险能力,仙渡乡还不断建设和完善冷库、分级包装场所、深加工场所以及水果交易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

创新发展模式

绿色茶产业“节节高升”

金秋时节,高山上白雾蒙蒙,百亩茶树在云顶呼吸吐纳,仙渡乡董弄村大姆山茶园里,茶香笼罩了整个山头。茶农们戴着斗笠在园里细细修剪枝条,以保证来年春茶新芽生长匀齐肥壮。

依托良好的地理环境,1966年大姆山已经开始种植茶叶,1992年开始,大姆山茶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种茶路线,为仙渡茶产业发展奠定了绿色基础——以虫吃虫、以菌灭菌、以园养茶、以茶养园的有机仿生科学原理的日常管理模式和“七改”技术。

茶园停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探索回归生态之路的典范,2007年,大姆山茶园被确认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茶示范基地,产出的梅峰有机茶曾评为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名动四方。

招商引资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村企合作促进乡村“双增”,茶旅融合延伸产业生命……在茶香共富的路子上,仙渡多措并举,茶产业“节节高升”。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红利下,近年来,仙渡积极吸引外来茶商来继续发展茶产业,目前,滴水岩村100亩茶园已投产,芦村、董弄完成128亩生态茶园建设,仙里村新发展生态茶园108亩。

招引的浙江广胶公司与仙渡董弄、芦村、仙里等村形成村企合作,签订了《仙渡乡茶叶种植框架协议》,给予村集体500-1000/亩不等的土地租金和分红,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大姆山生态旅游项目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茶基地,改造古法制茶车间,新建高山茶园露营基地,修缮游客接待中心、游步道等配套设施,形成了“茶旅融合”的新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更加兴旺。

做强全产业链

打通甘薯“致富之路”

眼看着免费领来的甘薯苗已经长成了收获的样子,皂树村种植户周慧平心里乐开了花。“乡里搞了甘薯加工厂,收购生产一条龙服务,每亩地就能多赚3200元。”

今年,仙渡乡采购了十万株“浙薯13”甘薯苗,免费派发给全乡甘薯种植户。成熟后的甘薯将以合同价统一回收,保障甘薯销路。

种植为基,保障产业源头。近年来,仙渡乡盘活200万元资金支持甘薯产业。出台低收入农户种植甘薯补贴政策,鼓励村民积极种植甘薯,保障甘薯供应源头。邀请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建设甘薯标准化种植基地,改善农业设施,推广种植机械化技术。

为了保障甘薯种植质量,仙渡乡还借力浙江农林大学薯类所、丽水市农科院快繁中心等机构的平台及资源,开展气雾化克隆栽培、未来垂直农场发展、甘薯巨木化栽培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种植效率。今年全乡种植甘薯1000亩,产量2000吨,有力推动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增收。

种出来的甘薯怎么卖,仙渡乡也有自己的做法,在种植的基础上,强化精深加工做加法。为此,仙渡乡引进甘薯产品生产企业,增加甘薯加工品类,为村强村公司仙曙公司出谋划策,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还积极引进中农智康企业实施仙曙二期改扩建项目,建设2000㎡新厂房,新增生产线、污水处理设备,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在厂区内增设全乡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户种植甘薯提供机械设备租用、种植指导等服务。

在种植生产之外,仙渡乡更是拓展甘薯全产业链,以研学为新,打造科普基地。建设“甘薯联合国”“甘薯基地”,引进全球各地甘薯品种,打造品类齐全、样式各异的甘薯产业科普基地。浙大选调生思政教育实践平台、浙江农林大学薯类所甘薯种植实践教育基地相继落户仙渡。

不仅如此,仙渡还建成集生产、科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甘薯公园”。以生态农业、品质农业、特色农业为基础,串联仙渡乡红色文旅资源、桃产业资源、非遗资源,实现红绿融合发展。

传承革命“红”

老区振兴“红耀绿谷”

国庆前夕,30多名身着统一服饰的“骑士”畅快骑行31公里,来到仙渡乡葛畈村。他们是市自行车运动协会的会员,一行人参观了北乡革命纪念馆,一起上了一堂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课。

仙渡乡与雅溪镇、太平乡等乡镇合称为“北乡”,是一片孕育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刘英、粟裕等革命先辈在此留下革命斗争的足迹,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仙渡乡全面盘点红、绿、旅资源和散落在各村的乡村两级闲置资产,系统梳理并谋划了以红旅融合乡村休闲带建设项目、莲都仙桃园迭代振兴项目、甘薯现代产业园提升项目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四大方面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红韵遗风·桃醉仙渡”富民强村工作举措,争取快上加快谋足项目,细之又细谋足产业,好之又好谋足政策,努力推动仙渡“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在仙渡乡的发展中,乡党委政府始终将“红色”理念贯穿规划建设全过程,如今,何金富村建起了“和合起义展示馆”、皂树村改建了“红色记忆展示馆”、葛畈村建起了“北乡革命纪念馆”,粟裕夜宿处旧址修缮、北乡抗日自卫队旧址等项目正在施工,乡村博物馆群也正在谋划中……通过计划总投资4450万元的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红韵遗风·桃醉仙渡”项目,仙渡乡红、绿、旅、农资源正在全面开发利用。

此外,仙渡还以全国文明乡镇创建为抓手,连续举办“浙江有礼 文明莲都”——新时代文明实践风采展示活动,莲都区第二届象棋进文化礼堂象棋赛,浙江省第四届象棋特色示范村联赛等活动,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内涵更加丰富,共同富裕底蕴更加厚实。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