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特区优农品 品牌赋能促共富
湖中千岛皆绿色,满目青山果飘香。千岛湖是当下消费者对淳安最突出的认知,而作为我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千岛农品”也已让人耳熟能详,其“让生活,更鲜活”的品牌口号,不仅体现了淳安鲜活的农业气息和生态特色,更折射出了我县多年来推动千岛湖生态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显著成果。
寒露刚过,眼下正值茶园精耕培管的最佳时节,在鸠坑乡青苗村,茶园里绿油油的茶叶长势正好,茶农们拿着修剪工具穿梭其间,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小平正和农技专家为茶农们讲解茶树修枝的技术要领:“枝叶要修剪平整,不然会影响来年茶叶品质,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
近30年农业产业的工作经历,让黄小平对“三农”产生了浓厚情感,当年的青春小伙已步入成熟中年,经他主导或参与的农业课题所获奖项、先进荣誉不胜枚举,而最让他看重的,还是千岛湖茶品牌。
走出茶园,来到黄小平的办公室,靠墙的书柜中存放着许多照片和荣誉,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而摆在最上方的则是一沓整齐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证书。“从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参加这项评估,今年千岛湖茶品牌价值为24.8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三亿多。”黄小平看着证书说道,“这份荣誉分量很重,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而且能为茶农、茶企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区之一,淳安拥有2000余年的产茶历史,全县生态茶园19.5万亩,有8万余产茶农户,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中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然而,曾经的淳安茶产业也存在着加工品类单一、茶园管理粗放、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
“10年之前,先进实用的茶叶机械和茶园机械可没有现在这么多,那时候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效率还不高,采摘和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包装款式也比较单一……”黄小平回忆道。
那么从昨天的“品质一般”到今天的“精益求精”,是什么让“千岛湖茶”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黄小平沉思了片刻,说出了“品牌”二字,“拥有绝佳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茶叶品质,就能打响品牌,而品牌的提升,又可以赋能千岛湖茶产业。”
从1999年千岛玉叶品牌由县政府收购,开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化管理,到2003年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品牌估值10.88亿元,再到2016年提出“千岛湖茶”品牌定位和形象体系,并形成龙井、毛尖、银针、红茶四个系列,千岛湖茶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
“淳安的茶叶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越、种质资源优异、种植加工优良,加上各个乡镇的茶园面积总量大,还有品质和规模优势,这就说明我们本就有做好茶的‘基因’。”鸠坑乡万岁岭茶厂负责人张成花说道。
一叶知千岛。如今,千岛湖茶叶的总产值较十年前增加5个亿,其中鸠坑种良种茶的覆盖率达51.3%,而“千岛湖茶”公用品牌不仅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强,2022年更以24.80亿元的品牌价值评估进入浙江省前十。“茶叶的品牌打响了,我们茶农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了。”青苗村村民洪腊梅笑着说。
千岛湖茶品牌的成长,是千岛湖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而黄小平和农技专家们走进田间地头、茶园茶企,逐步推开的“千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化服务计划,也正是县域生态农产品“品牌增效”的重要举措。
2021年,涵盖农鲜品、农制品、农创品的“千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以“千岛农品”为核心的生态农产品品牌矩阵正式构建,“农旅邮”模式的千岛湖品牌农产品馆线上推介平台成功搭建,千岛湖茶博会、杭千飞地“千岛集市”主题党日推介、千岛农品“供富大篷车”进杭城等推介活动连续举办……千岛农品“让生活,更鲜活”的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