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绘就共同富裕大美长卷
枕山襟海,融合相生,一场生动而深刻的乡村振兴新实践,吹响了鄞州区乡村全面发展的号角。
乡村振兴,政策先行。近年来,鄞州区从顶层设计出发,先后出台了《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的意见》,编制了《鄞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和《鄞州区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推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农业强则农村强,一场构建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变革,正在鄞州稳步推进。立足资源禀赋,鄞州区以都市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平台,依托都市生态农业区、林特休闲产业区和滨海休闲水产区的区域布局,做强做大粮食生产、蔬菜瓜果、水产养殖、林特水果、生态畜禽、现代种业及农旅融合七大主导产业,逐步建立起与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业优势,202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23亿元,同比增长4.24%。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在鄞州,“一颗小种子”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真正成为鄞州共富路上的“金种子”。
“我们选育的西瓜品种‘美都’已经累计推广320万亩,新增效益50多亿元。”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技术员方辉自豪地说。这家鄞州种业的龙头企业,重点开展种源“卡脖子”攻关,在现代种业领域已取得99项知识产权,自主选育品种占销售额的90%以上。
自2020年实施“种业强区”战略以来,鄞州打造从种子研发到种苗培育,再到生产销售及科技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加快把“小种子”变成“大种业”,目前已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去年,鄞州现代种业总产值达6.5亿元,创造农业产值245亿元。
除了种业,在农产品品牌培育方面,鄞州深度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鄞州雪菜、李家洋榨菜、钟家沙茭白、瞻岐紫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区域品牌走出鄞州、走出宁波,各级农产品名品牌已达29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业产业的振兴,为村集体收入增长、村民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鄞州大力推进全区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建立“‘飞地’抱团发展产业园”,让薄弱村分享投资收益,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截至去年底,全区有183个行政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93元,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同比增长10.0%,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的筋骨,那么生态环境则是乡村的血肉。围绕宜居宜业目标,鄞州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鄞州大花园”,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6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9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51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5个、示范村21个、风景线5条。
鄞州还“因村制宜”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振兴路径,一批特色乡村振兴品牌相继涌现,全国首个以中央音乐学院命名的“乡村音乐教室”在东吴镇天童老街揭牌;塘溪镇童夏家村成为小有名气的“浙东哲学小村”;姜山镇“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盛名在外……如今,鄞州的乡村纷纷擦亮独有底色,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美丽村落在这里各美其美、串珠成链。
推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服务群众,只有疏通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方能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2019年,鄞州区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肩负起探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任与荣光。在开展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鄞州区构建了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评的“一核三治五共”治理体系,同时,紧跟时代发展,切合百姓需求,推进乡村治理方式推陈出新,涌现出“掌上治村”数字化党建平台、乡村德治“正负面清单”、陆家堰村的“契约式治理”、湾底村的“阳光村务”、划船社区“365社区服务工作法”、陈黄村的“书记一点通”等一大批基层治理品牌。
聚力推进农业发展、全景推动环境治理、统筹联动镇村建设、持续助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带来了产业美、镇村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如今,在“五美”鄞州,人们处处可以逐梦乡村田园山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