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水口村以柚为媒,走出振兴路
距离柚子成熟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梁平区虎城镇水口村二组村民叶长兵却并不像往年一样,忙着为柚子找卖家。“9月下旬以来,已接到了50多单、2000多斤的微信订单。”看着树上泛黄的柚子,叶长兵露出满意的笑容。
原村支部书记黄承富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现在村里有约700名村民,发展了1500亩、3万多株红心蜜柚。“去年有1200亩挂果,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人均增收近3500元。今年的产值有望突破400万元。”他说。
而在几年前,水口村还是一个穷山村,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发展受挫,四处寻找致富项目
叶长兵回忆说,9年前,水口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山村,由于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农作物产量低,效益上不去,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看着村子一天天衰败,时任村支部书记的黄承富坐不住了,四处取经找出路。
王启安是水口村八组的小组长,前几年零星种了几亩红心柚,虽没有种植技术也不懂管理,但一年下来仍有近万元收入。
黄承富觉得这条路可行,就不时向王启安讨教,还专门到周边区县的柚子基地考察学习。他请来区农委相关专家对水口村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推荐品种,最终认准了蜜柚产业。
2012年,黄承富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向大家建议,结合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将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与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发展红心蜜柚。
用行动说话,打消村民顾虑
“柚子能当饭吃?”
“哪来的苗子钱?”
“没有固定的客源,种出来了又卖给谁?”
……
对这个发展思路,乡亲们一开始并不理解:“虽说种稻子、包谷赚不到几个钱,但人畜口粮有保证。种柚子一旦失败,可能连饭都吃不饱。”
黄承富决定用行动说话。他领着党员干部搞示范林,并表示:“要是能成,大家就照我说的做;要是失败了,我引咎辞职,你们种啥我就种啥。”
修枝剪叶、除草施肥……遇到不懂的就找专家请教,发现病虫害就上网查阅资料,经过3年的努力,黄承富家的3亩柚子提前挂果,当年赚了8000元钱。
看见种柚子的效益不错,村民开始来到黄成富的果园询问,他也毫无保留地和大伙分享栽种、管护经验,并一五一十地给大家算细账。
针对苗子贵的问题,他找到村支两委班子商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一株苗子村上补贴5元;针对不懂管理技术的问题,他请来区里的农业专家当顾问,进行技术讲解和指导;针对没销售渠道的问题,他牵头成立了柚子专业合作社,实行保底收购,并负责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对接市场。
村民的顾虑渐渐打消。2015年底,包括叶长兵在内的村民开始种上了红心柚,并套种了红薯等矮秆经济作物。第二年春节,返乡探亲的七组村民白如馆选择留在了家乡,将亲戚闲置的20亩地种上柚子树……小山村掀起了种红心蜜柚的热潮。
依靠“摇钱树”,村子走上致富路
如今,全村300户村民共种了1500亩、3万多株红心柚。种得早的柚子树已进入了丰产期,发展得较晚的,也开始挂果了。从山头俯瞰,郁郁葱葱的柚子树从山脚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分布,沉甸甸的柚子压弯了树枝。
黄承富告诉记者,去年,全村有1000亩柚子迎来丰产,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人均增收近3500元。现在大部分农户买了小轿车。
2017年,黄承富不再担任村支书,闲不住的他又自愿当起了柚子种植和销售的“管家”。柚农遇到管护上的问题,他会主动指导讲解;哪家柚子销售遇到困难,他会去联系市场,或借助电商帮忙吆喝。叶长兵说,现在大家这样评价黄承富:“老黄啊,就像这柚子,实在!”
今年,水口村里整合涉农资金,打造了一座300亩的柚子观赏园,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去年引进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和冷链运输公司,负责柚子的初加工。如今,水口村以柚为媒,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