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一张“土”生“土”长的地域名片
150多年前,当美国传教士倪维斯将西洋“大苹果”引进烟台时,他可能没有料到,一百多年以后,这颗“苹果”已深深刻上了烟台的烙印。
品牌价值高达150.34亿元,连续13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拥有深厚家底和百年品质的烟台苹果,频频迎来高光时刻。站在流量的聚光灯下,这颗苹果也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蹚出了一条“提质增效”的路子,开启果品发展新赛道。
一场关于苹果的“盛会”
烟台的秋天,风清气爽,天高云淡,散发着丰收的味道。
烟台早熟苹果开始陆续上市,各大产区果品批发市场也开始热闹起来……
9月23日,一场关于苹果的“节日盛会”如期召开,烟台市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届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启动仪式在蓬莱区登州街道三里沟村举办,本届苹果节将以“整月制”形式举办。
会上,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言进介绍,自10月份开始,将陆续举办烟台苹果开称仪式、“新小人书”《图说百年烟台苹果》系列连环画创作出版推广活动、百年苹果树相关系列拍卖、中日苹果产业线上交流会、蓬莱区首届苹果品鉴大赛、第二十届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烟台苹果的百年成长历程和高质量发展成果。
苹果节现场,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姜中武向果农发出了一份饱含期望的倡议书:杜绝苹果早采现象,确保烟台苹果固有的品质和风味。
倡议书中提到:从近几年苹果检测结果看,烟台苹果与西部省份苹果在果实含糖量和果实风味方面有差距。鉴于烟台富士苹果从开花到采收生长期只有达到185天以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才能达到14%以上,倡议在10月25日以后采收,适当的晚脱袋晚采收,有利于果品品质的提高。
这一倡议书,为烟台苹果采收时间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是烟台苹果品质提升行动的又一努力和举措。
为了迎接今年苹果季,进一步叫响“烟台苹果”金字招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烟台市农业农村局早已布局开来,早在7月份,一场围绕“烟台苹果”的城市约会就拉开了帷幕:以果为媒,牵手合作,走进深圳、东莞、长沙等省外城市,举行精准营销推介会。一场场的城市推介,促进了两地渠道商的合作签约和订单落地,为今年苹果季的到来,提前画上浓厚的一笔。
从“一枝独大”到“百花齐放”
烟台是中国苹果栽培最早的地方。
在烟台蓬莱区,有一棵138年树龄的苹果树,也是目前中国栽培树龄最长的苹果树,时至今日,仍然枝繁叶茂,2021年结果1700个,约1500斤。
一路走来,烟台苹果有着自己耀眼的履历和不凡的路程。
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斯将西洋苹果引进烟台,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起了“广兴果园”。
1899年,福山绍瑞口村果农唐殿功,看到“广兴果园”的苹果,便想方设法引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将这些枝条嫁接在自家的秋子海棠等苗木上后,“青红香蕉”这个名字就在此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福山绍瑞口村的青红香蕉苹果,曾一度用来招待国际来宾,被称为一段佳话。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农业部挂牌的“烟台苹果良种繁育场”经过长达10年的艰辛付出,终于培育出皮薄、汁多、色红的“秋富1”和“长富2”两个富士系列的新品种,果农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红富士”。
通过嫁接、新植等方式,红富士苹果遍布烟台大地,一时间红富士枝条成为一枝难求的“金条”。
品种是苹果产业的“芯片”,没有优良品种,也就难有优质苹果。
近年来,面对苹果品种相对单一、红富士种植面积一度超过80%的现状,烟台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加紧研发苹果新品种、新砧木,研发烟富1-10号等新品种70余个,形成“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品种结构,加快推动苹果产业从“一枝独大”到“百花齐放”转变。
在红果果家庭农场的苹果多品种系列展示和栽培示范园,每年从8月到12月,果园里都挂着颜色各异的苹果,品种多达50多个,包括秀水、珊夏、华硕等红色果系,静香、瑞雪等黄色果系,岱绿、王林等绿色果系。
去年11月,登上太空的烟台苹果,一度成为流量名词。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吃到了家乡特产,这一场面获得全网围观。
这些苹果来自烟台栖霞的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孙涛曾开玩笑说,如果基地没有早熟品种,就可能与“太空苹果”失之交臂。
因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时,烟台苹果大部分都还没有成熟,而“太空苹果”是红富士系列中的早熟品种“富士王”,刚好赶在采购期成熟,这也说明了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品种多元化的重要性。
愈发“智慧”的烟台苹果
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出路也在科技创新。
作为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烟台苹果一直引领产业发展。作为老品牌老产区,烟台也从未骄傲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苹果产业是烟台农业品牌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外有其他苹果产区的你追我赶,内有“人老、树老、品种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的“三老”“三高”等问题。
不比面积比科技,不比产量比质量。面对现实,2020年起,烟台市以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启了第二次“苹果革命”。
去年苹果季,烟台市蓬莱区65岁的果农曲洪生作出一个“狠心”的决定,他伐掉自己5亩地里种了20多年的老果树,换种新品种。
而曲洪生只是众多果农中的一员。截至去年,全市累计改造老龄果园已达93万亩。其中,2021年,9个主产区市共改造老龄果园46.05万亩,建设提升现代示范果园127处、3.1万亩。
在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动下,烟台苹果全产业链迎来新一轮变革。创新平台载体,一体化建成烟台苹果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苹果文化博物馆,烟台苹果走上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效益增加的转型之路。
在招远市大户庄园专业合作社苹果种植基地,一棵棵果树绿意盎然,长势良好。在这里,有一处果园物联网控制中心,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土地的湿度、温度、风向等指标,何时浇水、何时施肥,系统可以“聪明”地通过数据传输提醒管理人员。只需要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果园的浇水施肥。该系统还可以实现病虫害的检测,园区果树每一片叶子的状况都可以在终端一览无余,真正实现了果园的智慧化管理。
目前,烟台苹果种植面积280万亩,标准化基地190万亩,年产量606万吨,占全省60%。产业科创优势明显,先后承建苹果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4个、水果良种苗木繁育重大项目10余项,获批创建国家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泥土里种出的“150.34亿元”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神奇的北纬37度线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烟台苹果。
据2021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显示,烟台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50.34亿元,连续13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率先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目录、获准筹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这一个个高光时刻无不昭示着烟台苹果的独有魅力。
烟台苹果曾先后叩开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等重大活动和会议的大门,它代表中国苹果,将最好的品质呈现给世界,“烟台苹果”已然成为享誉全球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烟台苹果蹚出了一条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也开启了果品发展的新赛道。
烟台把品牌建设作为烟台苹果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聚力提升烟台苹果“中国果业第一品牌”价值,放大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和效用,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
烟台苹果为什么好吃?在日前的推介会上,烟台市苹果协会执行会长姜祉佑给出了答案,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以外,主要是品种更新及传播的显著性,储藏及深加工的显著性。
烟台苹果的储藏技术、深加工能力一直引领全国,烟台红富士可以真正实现周年销售。
位于烟台龙口的绿杰公司,不仅种出了有机苹果,还“种出”了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液态苹果”,以苹果醋“酵”响品牌、打开市场,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成为国内饮品醋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市场上每10瓶苹果醋就有1瓶产自绿杰。
烟台通过加快果业“接二连三”,与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培育苹果加工企业53家,产品涵盖苹果酒、苹果汁、苹果醋、苹果脆片、苹果酵素、苹果果胶等七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