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打好“六张”牌 助力产业振兴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10-12

 

近年来,房县把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重点打好“六张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名县。

打好“规划”牌,筑牢产业振兴基础。强领导。建立七大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产业链链长,实现“一链一长、一链一策、一链一专班”,实行每个产业链“一名县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县直单位牵头、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套保障措施跟进”的工作机制,促进“菌、畜、药、烟、茶、黄酒和蔬菜”七大产业链成势见效、高质高效。编规划。高标准编制《房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出台《房县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重扶持。“一链一策”研究出台了七大农业产业链建设专题会议纪要,印发了菌六条、畜六条、药六条、烟六条、茶六条、黄酒六条和蔬菜六条七个支持文件,从产业基地建设、主体培育、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大产业扶持力度,2022年全县统筹资金2.1亿元支持“七大产业链”建设。

打好“特色”牌,壮大产业基地规模。房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盯市场需求变化,突出生态底色、地方特色、产品成色,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加结合,农文旅融合”的原则调整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菌、畜、药、烟、茶、黄酒和蔬菜七大产业链,打造示范园区、核心片区,建设百里茶叶长廊、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吨蔬菜基地,着力打造优势产业片区。已经建成以沙河、万峪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优势片区,军店、门古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优势片区,九道、青峰、上龛等乡镇为主的烟叶优势片区,窑淮、姚坪等乡镇为主的茶叶优势片区,化龙、野人谷为主的蔬菜优势片区。全县建设高标准茶园12万亩,中药材基地36万亩;年种植烟叶4.6万亩,播种蔬菜19.8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4500万袋、段木食用菌10万架、羊肚菌1万亩,生猪、肉牛、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37万头、4万头、64万只、610万羽;黄酒年产量7.35万吨、产值24.49亿元;开展专业乡镇、专业村创建,土城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打好“龙头”牌,发挥引领辐射效应。房县重点支持实力强、带动效果好的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产业引领和联农带农作用。围绕七大重点产业,着力培育武当动物药业、庐陵王酒业、聚达食品、九方魔芋、神农贡茶业等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全县以“七大产业链”为主的规上龙头企业达到44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以上26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湖北庐陵王酒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湖北省陵州药业中药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75家、家庭农场143家、专业大户688家,土城食用菌、嘉禾粮油、胜利农机等一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打好“品牌”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房县坚持质量兴农,加快绿色发展,把品牌打造作为产品入市的通行证,已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49个。“武当及图”、“房陵本草”获中国驰名商标,房县香菇、黑木耳、冷水红米、黄酒、北柴胡、娃娃鱼、虎杖、樱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房陵牌丹参”、“房陵本草牌柴胡、白及”等产品荣获湖北名牌产品,“房县小花菇”和“房县黑木耳”分别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和《从农田到餐桌—走近房县》栏目播出。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模式,强化品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房县黄酒、房县贡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区域公用品牌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全面提升农特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13家企业获得十堰市“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许可,3家企业获得十堰市“武当山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许可。制定了房县香菇、房县小花菇2个产品团体标准,授权12家企业使用房县耳菇地理标志品牌。“房县香菇”入选全省农业重点品牌建设项目库,“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名录,品牌价值分别达6.06亿元、5.93亿元。房县黑木耳、房县羊肚菌种植技术入选全国首届园艺绿色发展峰会暨“三新”短视频学习交流活动优秀成果发布。中药材申请注册“房六味”集体商标,“房县虎杖”申报省“十大楚药”并纳入省五大优势品种之一。完成黄酒文化宣传片摄制,在汉口260余列高铁上累计投放《房县黄酒杂志》18万册,房县黄酒过境短信业务累计推送短信70万余条。

打好“融合”牌,延伸拉长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农工融合。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初步形成了以以神农本草、葵花药业、三鑫生物、武当动物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聚达食品、神武山珍、神农绿谷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集群,以渝川食品、九方魔芋为龙头的蔬菜产业集群,以庐陵王酒庄、忠和酒业为龙头的黄酒产业集群,吴氏茶业、神农贡为龙头的茶叶产业集群。202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12.8亿元,其中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3274亿元。突出农旅融合。发挥山水田园、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积极培育观光农业、休闲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窑淮镇陈家铺观光采摘园、青峰镇青峰寨生态观光园、八里樱桃园等产业融合典型不断涌现,八里樱桃节、土城黄酒节、军店三月三庙会等节会活动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扩大。花田酒溪黄酒民俗文化旅游区、野人洞(谷)景区、樱花岛旅游园区3家获评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全县休闲农业点数达到437个,从业人员3100余人。突出农网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已建成县级运营中心1个,标准型益农信息社10个,专业型益农信息社20个,简易型益农信息社50个。建成房县贡礼京东房县馆、房州味道等电商销售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销售企业81家,农产品销售网店3200多个,镇村两级电商服务站点180个,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一个辐射秦巴山区、带动全县城乡农业同步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打好“科技”牌,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房县大力实施科技强农计划,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高产高效种养模式,着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通过举办特色种养殖、农机、电商等各类培训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力度,积极推广农业主推技术,先后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65班(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896人。全县组建七大产业链专家团队,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和乡村振兴产业指导员制度,在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及时组织开展种养殖技术服务指导。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在茶叶、烟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生产环节大力推广机耕、机种、机防、机采、机收等农机技术,不断提高农机装备应用水平,2022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现场会、全市茶叶机采机修现场会在房县召开。20222月房县农机助力春耕备耕场景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由房县汇农之家、房县启明农机、房县胜利农机三家农机服务合作社牵头,组织机修服务人员82人,主要为全县茶叶提供机耕、机修、机采、机防等托管与半托管服务,服务面积达12万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同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与利用等5个特色产业研究院、12个研究中心和1个黄酒产业学院,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科研攻关等一系列活动,为七大产业链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赋能增效。

展望未来,房县将依托丰富的优质资源,强力的政策支持,浓厚的干事氛围,致力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奋力谱写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华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