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走品牌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安徽铜陵白姜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郁,食药两用。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明朝时一度成为贡姜,素有“中华白姜”之誉,是铜陵一张亮丽的名片。时下,正是白姜上市季节,核心产区姜香芬芳,沁人心脾。
在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兴化村兴发家庭农场,放眼望去,数十亩白姜茎秆粗壮挺拔、叶片深绿舒展,10余名姜农正在抢收生姜,掘地、拔姜、去泥、剪杆,乳白饱满、通透闪亮的生姜堆满田间地头。
在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金华村的佘家贡姜厂,厂房外晒满了生姜,厂内工人们正在洗姜、去皮,腌制、加工、包装白姜,不时有车辆将成品白姜运出销售,现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工厂负责人金如林说:“最核心区的大院新鲜白姜经我厂加工后,每公斤售价可提升至百元,产品供不应求。”
“早些年,因铜陵白姜分散种植、经营,没有品牌,市场良莠不齐,产业发展缓慢。”铜陵市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胡永明介绍,为提升白姜核心竞争力,铜陵市决定走品牌发展之路,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全程参与助推下,铜陵市政府于2009年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又于2012年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两大金字招牌引得姜农姜企纷纷加入。“目前,我们研究会共授权18家白姜生产企业使用铜陵白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场监管部门核准16家白姜生产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副秘书长阮雨功说,对这些企业,每年根据其收购的鲜姜量免费发放相应数量的商标标识。
朱贤发是最早一批加入铜陵白姜研究会的成员,并将自家种植的白姜注册了图形商标。“2012年前没有商标的时候,我家白姜每公斤只能卖4至6元,今年白姜每公斤能卖24至30元。”朱贤发说,他家今年种植的2.5公顷白姜,至少能净赚五六万元,带动30余名姜农务工。
铜陵白姜金字招牌也给姜企带来了“真金白银”。今年4月25日,铜陵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铜陵白姜地标产品融资银企对接会。“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核准使用企业可在我行办理惠农e贷(姜农贷)等金融产品,无需抵押物,贷款额可达50万元。”中国农业银行铜陵分行副行长李永亮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已为姜企融资千万元。
近年来,随着铜陵白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部分外地生姜冒充铜陵白姜进入市场。针对这一情况,铜陵市每年设立8至10个白姜直销点,提供鲜姜交易场所,并安排市场监管等部门派专人进行监管,严格核查进场销售者的身份证和销售证,非核心产区的白姜一律不得入场交易。今年以来,铜陵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铜陵白姜产销单位92家次。
在严格监管执法的同时,铜陵市注重信用承诺引导,举办“保护地理标志产品 姜企姜农公开承诺”倡议活动,由铜陵白姜核心产区的姜企姜农签订内含地标标识规范使用、诚信经营,种植户使用本地姜种、有机肥等内容的信用承诺书,用承诺制倒逼姜农姜企守法诚信经营。目前,全市共有300余户姜农姜企签订了承诺书。
为了进一步保障铜陵白姜生产企业利益,铜陵市市场监管局探索创新,携手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共同为铜陵白姜证明商标投保,开创了安徽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投保的先河。“认定铜陵白姜证明商标被侵权受损后,由保险公司先行支付经济损失并代为向第三方侵权人追偿。”阮雨功介绍说。今年6月,铜陵市白姜研究会与人保财险铜陵市分公司续签了一年期铜陵白姜证明商标保护保险合作协议,这意味着铜陵白姜“纸商标”投保已形成长效机制。
“我们还将不断完善铜陵白姜全生命周期保护保险产品,并将为枞阳媒鸭、铜陵凤丹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上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助推铜陵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的保障作用,助力乡村振兴。”胡永明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