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特色产业“香”飘全国
“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近代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一首《咏香椿》,将香椿的“魅力”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传,从汉代开始,香椿就被列为贡品。时光流转,如今,籍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小小的椿芽,变身为餐桌上的酱、茶、饮料、饼干,变身为科研人员手中的基因密码,还练就了“轻功”,飘出阜阳,飘到全国,飘向海外……
夏末秋初,好消息传来:我省正式将太和香椿等1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专项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市共有8种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其中,太和香椿是首个入围省保护工程项目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有着“香椿之乡”美誉的太和县,如何让小小椿芽香飘海内外?记者专门进行了采访。
沙颍河畔树中王
“椿是树中王,不居下,不填房。”这是流传在太和的一句谚语。说的是:椿树与其他树混栽,树冠一定要超过其他树,且在其他树的树穴里很难成活。
如此“争强好胜”之树,生出的椿芽自然相当优秀——早在清末民初,太和椿芽就已经成为著名特产。
据1925年出版的《太和县志》记载,“东南自陶桥、沿沙(颍)河岸,至西北杨家寨等处15里内,春初芽发,早采者贵,晚则质老味淡,尤以谷雨前为佳,盐渍制成,经岁不腐,名曰椿芽。贩行远近各省……”
1926年前后,太和年产椿芽约25万公斤。谷雨时节,许多外地商家来沙河沿岸设行采购,加工后销往上海、武汉、天津、广州,并出口东南亚各国。
不仅如此,在太和,当地人还以椿树为吉树,喜欢栽植在房舍周围,意取谐音“抬头见春”“四季同春”。
世代传承老手艺
祖辈研磨粗盐用的石磨、腌制椿芽用的咸菜坛子,父辈走街串巷用的扁担、竹筐、自行车、杆秤……在42岁的太和县香椿产业协会会长张虎看来,这些老物件记录着家族与太和椿芽的几世情缘,也见证了香椿产业走向全国、迈出国门的历史进程。
“在太和香椿中,最好的油椿产在沙颍河两岸,有黑油椿、红油椿、青油椿三种。”张虎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张从龙(1868年—1938年),是玉皇贡椿腌制工艺第四代传承人,早在清末民初就以种植香椿树、腌制香椿出售为业。
张虎的祖父张振远、父亲张玉生,均以香椿销售为主业,并于1993年在太和县率先注册“玉皇贡”商标。
在太和环球嘉年华游乐园与汽车露营地项目之间,至今保留着几株树龄60年以上的香椿树。这些树就是张虎的父辈种下的,最粗的胸径在50公分左右。
在沙颍河南岸,17.4公里长的河滩地上,生长着约37万余株香椿树,洒下一片浓荫。
“2009年,我注册成立了太和县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共吸纳31户普通农户加入,737亩香椿树都是那时候种植的。”张虎说,2015年以来,合作社成功申报2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采用“断根增株”育苗方法,对保护太和香椿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合作社每年加工能力在50万公斤左右,香椿酱、香椿粉、香椿精油系列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占据较大份额。
全国占比近三成
近年来,太和县大力支持香椿产业发展,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加快建设高标准基地、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了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特别是2015年10月,《太和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出台,对当年新增香椿生产基地200亩(含)以上的单位或个人给予5万元补贴,促进了香椿产业发展。
2015年1月,太和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特色香椿产业示范区”;
2016年,太和县启动万亩香椿产业园项目;
2018年,太和香椿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定;
2019年12月,“太和香椿”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保护区域位于太和县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赵集乡等31个乡镇。
“目前,太和县香椿种植面积稳定在3.9万亩左右,年产量200万公斤以上。”太和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李挺说,2021年,除太和外,太和香椿全国销售量约为130万公斤,占据全国香椿市场的28%,生产销售量位居全国前列。
加快补齐产业链
近日,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华夏谌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占地1.3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里,一排排矮化香椿树苗盆栽长势喜人。
在这里,香椿不仅可以鲜食,还被制作成太和香椿茶、太和香椿饮料、香椿饼干等产品,亩均效益提高到8万元左右。
“目前,我们在温室大棚种植120万株矮化香椿,实现了一年四季不间断生产。”公司负责人姜宝仙介绍,太和椿芽富含单宁酸、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要的可溶性糖、磷酸盐、铁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饭后一杯椿芽茶,赛过千年灵芝花”的说法。
2021年6月,公司把采摘的第一批椿芽送到大红袍制茶基地脱毒、加工。“经过反复试验改良,研发出‘溪谷悠兰’系列香椿茶,投放市场后很快销售一空。”姜宝仙说。
也是在2021年6月,公司获评“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太和香椿示范基地”。
目前,公司已具备年产香椿约35万公斤的生产能力,今年预计产值达5000万元。
华夏谌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只是太和县加快补齐香椿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太和香椿产业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区域品牌等要素,生产加工企业达到11家,年产值近4亿元。
产学合作树品牌
今年5月,阜阳师范大学抗衰老中草药工程技术中心屈长青教授课题组,与华大基因、天津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研究人员合作,获得了首个香椿基因组,对香椿分子育种、品质提升和后期优良品种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太和香椿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科研基地,指导全县香椿产业科学高效发展。”太和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太和县力争改造提升现有生产或地方品种繁育地100亩,新增太和香椿生产基地1000亩,建设3处1800亩太和香椿生产示范片,加强对太和香椿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的提纯、扩繁。此外,当地还将依托太和香椿产业协会,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推介,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到2025年,太和香椿种植面积将达到7万亩,新增加工能力5000吨,实现农户人均收入年增幅1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负责人李晓东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