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首场“农问沙龙”让“苍山蔬菜”品牌更有“含金量”
临沂市农科院 (农广校) 策划推出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探索实现共性培训向精准培训、技 术培训向人才培育“两个转变”,培育更多建功乡村振兴的沂蒙“鸿雁人才”——
临沂首场“农问沙龙”让“苍山蔬菜”品牌更有“含金量”
9月2日晚,兰陵县2022年高素质农民进阶提升培训班第二期在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培训基地沂州府会馆开班。开班仪式上,临沂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第一期“农问沙龙”活动正式启动。首场“农问沙龙”以“助力兰陵蔬菜产业转型”为主题,由市农科院(农广校)、兰陵县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来自兰陵县的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负责人等20位学员代表与10位农业专业技术专家相聚一堂共话发展。
高素质农民是农业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以来,市县两级农科院(农广校)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1357人,为沂蒙乡村全面振兴播下人才的种子,涌现出“时代楷模”王传喜、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的牛庆花、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张萍等一大批优秀农村农业人才,带动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互动伊始,主持活动的市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怀德良开门见山地说:“‘农问沙龙’是临沂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一项创新,不同于课堂问答,也不是简单的座谈交流,而是为农业产业技术专家和有需求的高素质农民搭建了面对面、一对一解决问题的精准对接平台。希望学员们把握机会,说说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争取事不过夜、现场解决。”
首场“农问沙龙”设置设施蔬菜、特色蔬菜、植保土肥、电商运营、加工与品牌5个组,每组1桌,每桌2名专家落座待“聊”,学员们则按需找桌,大家围拢一起,直奔主题、畅所欲言。
“我从事鱼菜共生科技大棚项目多年,注册‘一亩棚’商标,研发立体栽培模式,蔬菜不仅产量高,而且无公害,苦恼的是卖不出好价钱。”
“我承包了200亩地,每年秋冬种萝卜,来年开春种土豆,中间间隔2个多月,如何让荒着的地产生效益?”
……
你有问,我来答。在2个小时里,20位学员介绍了各自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以及现阶段遇到的实际困难,涉及财政项目扶持、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品牌打造、科技兴农、人才支撑、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管理、示范创建引领等方面。10位专家耐心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症结,并适时宣讲惠农助农政策,为兰陵蔬菜产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并一对一建立了科技帮扶对子。
学员李胜亮说:“专家们面对面答疑解惑,为我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比往常更深刻、更透彻,会后还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里建设农科小屋、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这样的沙龙及时务实,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我们一定要合力将‘苍山蔬菜’做大做强。”
兰陵县农业人口占比近8成,全县粮食蔬菜种植面积269万亩,是粮食大县、蔬菜大县。近年来,该县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四雁工程”,其中通过县农广校选拔培养1701名“鸿雁人才”,他们在广袤乡野大展身手,起到了示范带富作用。
“我们要发挥好兰陵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优势,借助市农科院(农广校)打造的‘农问沙龙’平台优势和农业专家技术优势,扎实开展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兰陵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蔬菜中心主任付成高说。
市农科院(农广校)党委书记周绪元以加工与品牌组专家的身份参与首场“农问沙龙”,“领题”学员诉求,给出解决方案,解答问题20多项。
谈到这项活动,周绪元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把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2022年全市重点工作任务和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内容,市农科院(农广校)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顺应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重点转向强化全产业链综合性培育的新趋势,策划推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农问沙龙”环节,“围绕一个产业,配置全产业链的多名专家,一个场景即可解决各个环节瓶颈问题。通过这种灵活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高素质农民培育真正实现从共性培训到精准培训、从技术培训到人才培育的跨越,培育更多建功沂蒙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让‘农问沙龙’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育创新品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