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创新治理模式为食品小作坊打开一条致富新路
在一声声此起彼伏的捶打声中,位于温州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老街的“为唐公”肉燕手工坊体验中心总会迎来一波又一波为肉燕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肉燕,还可以学习和体验一把传统美食的制作。
小小的肉燕为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条致富新路。这得益于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的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
温州现有食品小作坊2400多家,它们承载千年瓯越古城的文化积淀和味蕾记忆。然而,在固有印象中,小作坊生产往往也会带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为帮助食品小作坊走出“脏、乱、差”,近年来,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食品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实施乡村小作坊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数字治理新路径,助推该市小作坊转型升级,成为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产业园为众多小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服务,促其联小做大,让食品加工作坊真正规范起来。”
集中“入园”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小作坊制作的美味小吃总让人流连忘返,但是这些小作坊普遍存在环境卫生差、食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在平阳,平阳市市场监管局把分散在乡村的白酒作坊纳入集聚园区模式管理,变分散监管为集中监管,更换设施设备,摒弃传统的柴灶一体式蒸馏方式,改为炉膛与蒸馏分离的蒸馏一体机,采用标准加工规范、建设环保型排污设施,试行统一集聚园区管理模式。
记者在平阳白酒作坊集聚园区看到,各个小作坊内悬挂小作坊食品安全制度公示牌及信息公示牌;统一发放白色工作服;统一印制进货、生产、销售台账等,便于追溯管理。
食品检测是集聚园区食品安全精细化监管的一个缩影。“我们定期对园内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进行一次抽检,并且将抽检结果在园内公开展示,在生产阶段就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平阳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导报记者。
目前已有19家小作坊入驻平阳白酒作坊集聚园。
在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看来,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对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鼓励集群抱团发展、推动高质量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业园为众多小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服务,促其联小做大,统一规划布局和功能,健全配套设施,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产业引导,集聚各类小食品企业入园规范发展,让食品加工作坊真正规范起来,成为‘正规军’。”温州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肉燕是苍南县矾山镇的传统特色小吃,深受大众喜爱。为规范和引导矾山肉燕产业发展,苍南县市场监管局利用原来废弃的矾山国营酒厂,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探索食品加工作坊产业园区建设,通过“筑巢引燕”,将肉燕加工作坊引入集中的产业园,并为小作坊解决了厂房、办证、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监管难等一系列难题。
矾山肉燕产业园目前有注册登记的肉燕生产企业1家,肉燕加工作坊10家,实现年产值超2000万元以上。
“为食品小作坊开启生产关键环节智能抓拍、全程可控可溯的数字化新模式。”
数字赋能筑牢食安“防护网”
通过在食品小作坊的原辅料验收、清洁消毒、生产加工等关键点位安装AI视频监控,实时抓拍各类不规范操作行为。近日,瑞安诗韵酿酒坊、晓安年糕加工厂等4家阳光智能食品小作坊上线,为食品小作坊开启“生产关键环节智能抓拍、全程可控可溯”的数字化监管新模式。
食品小作坊一般由生产经营者凭借传统经验制作,缺少完善的包装标识,消费者购买后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溯到源头,是监管的难点。温州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服务监管举措,将小作坊转型升级融入食品生产数字化改革工作。
“通过数字化监控、智能预警等手段,我们的监管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探索数字治理新路径。在主体方,该局通过对食品小作坊安装监控,实时监控生产加工全过程,倒逼企业提升自律意识和食品安全管控能力。在监管方,该局指挥中心成立的数字化“驾驶舱”食品安全模块可将监控抓拍到的预警信息形成问题清单,由指挥中心统一派单,基层站所根据问题清单督促小作坊限期整改,建立健全“智能预警—在线督办—实地核查—问题闭环”的风险管控机制,筑牢食品生产安全数字化“防护网”。
为响应浙江省市场监管局 《全省卤肉食品安全监管“一件事”集成改革工作方案》,温州市还探索打造了卤肉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一屏显示”阳光生产加工,在农贸市场卤肉销售单位安装电子屏,播放卤肉生产加工过程,提高卤肉食品安全生产透明度和群众知晓率;“一码追溯”智慧治理风险隐患,通过集成应用,实现源头食材安全可追溯,确保问题卤肉食品可溯源;“一库集成”实现精准管理,构建卤肉食品安全集成应用数据库,打通与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案件管理系统等智慧监管平台的数据壁垒,实现相关信息互通共享。
“把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带动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文旅融合打造发展新模式
在开展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的过程中,温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还把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带动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打造特色旅游名片。
瑞安市平阳坑镇南山村和马屿镇篁社村是著名的索面生产基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索面,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纯手工制面工艺已经传承了400余年。瑞安市局以“区域标签+旅游融合”的模式,依托寨寮溪风景旅游区、曹村等优越地理位置,发挥景区人多购买力强的 “风口”效应,将“南山索面”“进士索面+”打造成旅游伴手礼,多形式提升产品形象和知名度,实现旅游和传统食品作坊的“双赢”。
鹿城则开展地域食品小作坊的历史文化谱系,通过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将位于七都岛内的一家乡村肉制品加工小作坊作为培育单位,鼓励其将产品与文旅、伴手礼相融合,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旅游线路,使其成为有区域特色、文化底蕴、工艺传承和独特魅力的食品小作坊。
龙湾区局联合当地文广旅体局的 “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不断深化“坊文”“坊旅”,讲好食品文化故事,推进集历史作坊文化传承、现场加工参观和休闲购物等于一体的 “沉侵式”场景构建,增强工坊的辨识度,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赋予文化的美誉度,积极鼓励小作坊参与非遗项目申报。目前,郑家园小作坊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产品,永兴岩衣胶冻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产品,龙湾永兴牛肉以及永兴九层糕被列入省 “百县千品”产品目录。
文成的素面色白、细长而韧、久煮不糊,味香可口,最具特色。为拓宽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文成县局在整治提升的基础上,着力将“文成素面”打造成地理标志商标,打造素面文化馆,深挖“文成素面”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发展前景。如今,文成共有素面生产作坊130多户,素面年产量200万公斤,产值1200多万元,产品远销海内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