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看“云茶”产业之变(二)—— 传承与创新 “云茶”愈香醇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8-02

 20220730_007_01_75893.jpg

普洱市澜沧县奉祖家园茶业工作人员正在晾晒茶叶。

2014年,年仅23岁的哈尼族小伙子二途结束了在外打工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半坡老寨茶园新村。在二途的记忆中,从小到大,一家人都依靠南糯山茶园采茶、卖茶换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二途返乡,既是传承,更想改变。

当时,村里的合作社正在推行茶园“稀植留养”模式。听说这样种植方式对茶树好,收益又高,二途积极响应。在县里茶叶种植技术专家现场培训、指导下,村里的茶农纷纷完成了茶园改造。如今,每公斤茶叶鲜叶的价格比当时已经翻了近10倍。

二途告诉记者,去年光采茶收入就有10多万元,还盖了新房子。现在,在合作社技术、资金的支持下,自己还开始收购村里人的鲜叶,尝试着进行加工,做成品茶,要带着乡亲一起发展,一起致富。

“云茶”产业而言,传承与创新一直都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动力。从二途这样的年轻茶农,到领军行业的知名茶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云茶”光芒万丈。

文化之承——

让古老传承碰撞现代元素

普洱茶在向全世界传递甘醇茶香的同时,也传递着古朴的中国农业文化。

采完春茶后,家住澜沧县景迈山景迈大寨的月共,每天都会到自家的古茶林里劳作,清理缠绕在茶树上的藤蔓,清除树皮上寄生的苔藓,修剪树上的一些枯枝……她告诉记者,这样做是为了茶树能生长得更好,保证下一季茶叶的品质。

从古至今,景迈山苍翠挺拔,默默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20129月,这里成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人们对景迈山这片古茶园及其蕴含的茶文化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布朗族茶文化传承人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南康说:“一座景迈山,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布朗族人,在这里居住的每个布朗族人,内心都有最古朴的意识,那就是保护好景迈山,自己才能过上好日子。”

至今,布朗族人都清楚地记得祖先留下的遗训:留给你们牛马,怕遇病而亡;留给你们金银财宝,也怕花光;就留给你们这些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尽、用不完。

迈入乡村振兴新时代,南康和越来越多的布朗族人一起,坚持守好景迈山的绿水青山,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品一盏普洱香茶,赏一段古老文化。当然,人们在对古老文化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扬光大。不论是古茶园景观,还是民族习俗,在结合乡村旅游之后,都能为茶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更能为茶农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不仅如此,有着极强包容性的普洱茶正在与现代元素碰撞着。

在普洱市思茅区,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建造了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创新技术中心、生产制造基地。如今,这里开发、生产的茶珍等系列产品正在改变人们对普洱茶的消费方式。

集团总经理卢念东说:“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突破传统,为生活在城里的年轻一族制造一杯纯正的普洱茶,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普洱茶,重新培养对普洱茶的消费习惯。”

品牌之路——

让每一饼普洱茶都熠熠生辉

今年521日,“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正式发布,普洱茶在有效评估的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以品牌价值78.06亿元稳居第二位。同时,在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方面,普洱茶则位居榜首。

能有今日的成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得益于多年来产业的蓄力,得益于云南地方主政者对茶产业、茶品牌的重视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更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云南茶人的默默付出。这一切,只为让每一饼普洱茶都熠熠生辉。

创立于1966年的澜沧古茶,至今已走过了56年的时光。这漫长的56年,见证着澜沧古茶锻造品质、破茧成蝶的品牌成长之路。

1972年砖茶包装上“抓革命促生产”的宣传口号,到1999年创立出古树生茶产品“001”、古树熟茶产品“0085”,到2011年开始实施品牌统一计划和专营店战略,到2019年获得世界茶业大赛普洱茶金奖,再到2020年正式与中国女排达成合作,并且连续四年收获云南“10大名茶”荣誉……澜沧古茶的品牌声量,也在一次次的传播中逐渐唱响。

勐海巴河茗典茶叶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永文谈起茶业经营之道,也有不少心得:“带领当地茶农从改变种植技术到改变发展观念,这个过程很难,但现在大伙儿都清楚,要把村庄变成茶园、花园、果园,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巴河茗典这名字,因为这样才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收入。”

大到知名茶企,小到专业合作社,对于品牌的认知,以及对于品牌打造的重视,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助力“云茶”品牌建设,2018年起,云南省连续四年开展“10大名茶”评选活动,并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用于奖励获奖茶企。目前,已有17家茶叶企业的40款产品获得云南“10大名茶”荣誉。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公司董事长助理张依梦表示:“六大茶山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累,才换来了云南‘10大名茶’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对企业而言,这样的抱团式宣传,效果很好。我可以自信地跟采购商说,相信云南企业的实力,选‘10大名茶’肯定不会错。”

增收之实——

让茶农的小日子越过越好

发展产业是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这些年,“云茶”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云南农民群众增收的标杆产业。在《2021年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中有这样的一组数据:全省16个州市有14个产茶,茶叶初制所7484个,专业合作社3564个,种植大户3260户,家庭农场1020户,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4708元。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沈行岗说:“虽然这两年茶产业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带动增收作用依然很明显。现在,‘云茶’产业正在成为助力云南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

家住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曼养新寨的拉祜族小伙子扎帕说起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头头是道。这得益于云南六大茶山茶业10多年的带动,曼养新寨的村民靠着一片小小的叶子,早已过上了好日子。

2013年,家里盖起了新房,2015年又买了小轿车……跟记者说起这些事情,扎帕满脸喜悦,“家中30亩古树茶园今年一季春茶就有4050万元的收入。不过,我家的条件在全村也只能算是中上等。”

的确,在曼养新寨,在贺开村,在勐混镇,甚至在整个勐海县,像扎帕一样的小伙子还有很多。

勐海陈升号茶业副总经理温铁流说:“我们做茶的共同目标,就是要让茶农感受到茶的味道就是增收致富的幸福味道。”

为此,多年来,陈升号茶业一直在坚持标准化,推动普洱茶价值的提升。温铁流说:“茶农各家做各家的,没有标准,就无法体现价值,不能突破价值空间,增收必然就受到影响。我们一直坚持做的,就是帮助茶农规范标准,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初制,虽然很难,但对茶农增收帮助很大。”

对于这样的规范与标准,扎帕也深有体会:“采摘古茶树鲜叶时,规定最多只能采一芽三叶。这样的采茶方式,还被写进了村规民约。”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