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村中有“数” 长兴乡村“范儿”足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7-27

 

抖音上有一类视频挺火:乡村新农人种瓜种菜、自给自足。对于久居城市的“打工人”来说,无疑是“向往的生活”。

与其说这些新农人的视频美化了农村,不如说恰好展现了农村美好动人的一面。

这些年,数字东风已经潜入乡村,吹遍生产、生活和管理实践的各个角落。

这也恰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一场底层技术驱动的剧变和机遇,悄然降临乡村。

村中有“数”,长兴乡村如何“起范”?

“一块屏”带来生产方式之变

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管好大棚,朱丽晶心里有“数”。

朱丽晶的农场在虹星桥镇,100多亩大棚,他管得井井有条,有啥秘诀?

“秘诀就在这里。”朱丽晶打开手机,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看完数据,他轻点屏幕,棚顶的“棉被”缓缓收起,阳光透过棚膜倾洒而下,农作物舒展枝叶。

“以前种大棚,挣的是辛苦钱。三九天卷帘子,人爬到棚顶,大风刮在脸上那叫一个冷,有时腿都站不稳。”朱丽晶细数变化,“自从装上智能卷帘机,省劲多了。点点手机,卷帘机就自动开启,几分钟就能搞定。”更让他高兴的是,瞄着温度变化,卷帘机卡点启闭,作物冻不着,长得壮实。

不止于此。“过去靠人力,现在靠算力。”朱丽晶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大屏幕演示起来,“一个个物联网传感器,紧盯作物生长情况,土壤pH值、墒情都显示在屏上,秧苗啥时候‘喝水’,手机说了算。”

从土棚到“云”棚,促进果蔬产业转型升级,长兴从“种大棚”到“种技术”,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手机小屏连上智慧大屏。数据从田间地头汇集,为农民提供精准指导。“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种地有准头,发展有奔头,智慧农业给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长兴的新农人们信心满满。

在吕山,养羊有了“数字羊倌”。

这里,每头羊都戴着耳标,轻轻扫描,湖羊的血统、月龄和疫苗接种信息一目了然。

借助芯片提供基础数源,辅助其他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设备,“数字羊倌”通过集智能环控、视频监控、精细喂养和繁育管理等“手段”,将湖羊场打理得井井有条。

“以前,一户人家最多养十多头湖羊。”现在,依托数字化改革,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查看整个产业园69栋羊舍的实时情况,一名羊倌可以养3000头羊。“‘数字羊倌’管得多,我们更轻松。”负责羊场统计工作的王晨晨说道。

得益于“数字羊倌”的“敬业能干”,湖羊的品质、产品附加值优势日益凸显。目前,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年产值已达1.5亿元,助力相关入股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900万元。

智慧农业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凭经验种养变成凭数据种养,长兴乡村产业未来有“数”可期。

“一张图”带来治理方式之变

找准小切口,构建大场景。

“数”为媒,产业变革只是乡村数字“范儿”的一角。依“数”管村,乡村治理精细化有了新的路径。

农村垃圾分类怎么管?村民矛盾怎么调?大数据进村,正逐步改变管理粗放的传统印象。

“天气热了,把犄角旮旯打扫利落,路旁清清爽爽的,看着就舒坦!”在吕山乡龙溪村,村民董黄燕正开展卫生打扫志愿服务。

干了半天,抹了把汗,董黄燕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焕然一新的巷道照片。“把活动图片上传到小程序,审核通过后,就能获得积分,攒多了还能兑换商品呢。”

董黄燕口中的小程序是龙溪村的“融一码”。

以前,龙溪村村干部每天都要把很大的精力花在环境整治、秩序管理、文明劝导等琐事上,自从“融一码”上线后,人人都成了监督员,村干部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建设美丽乡村。

如今,龙溪村300户村民都成了“融一码”的“忠实粉丝”,家宴预约、远程打印、线上矛调等功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村民使用。

龙溪村是长兴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缩影。

作为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长兴创新开发“未来乡村”应用,建设“一舱两端”:

——“驾驶舱”绘有数字乡村“一张图”,一图感知乡村动态;

——服务端一码集成26个便民服务应用,既让群众少跑路,又解决了基层万“码”奔腾的苦恼;

——治理端打通“基层治理四平台”,一键回应群众关切,第一时间协同解决群众难题。

补短板、优服务,“数字下乡”更顺畅,长兴持续推动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目前,“未来乡村”应用已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累计访问量超300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乡村变身“掌上村庄”。

“一根线”带来经营方式之变

“还是像昨天一样放一点福利,你只要去拍了79.8元或者158元,我都给他送一个百合…… ”中午,李家巷镇农户李火良在自家葡萄园里,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吆喝起来。大棚内外,一串串葡萄传递,工作人员加紧采摘、打包、发货。

“葡萄触网卖全国,名声越来越大。”靠着一根网线,长兴的葡萄销往全国各地。不仅如此,李火良还将周边农户的葡萄、百合、火龙果等农产品一起销售。

早年间,农户卖葡萄,或是批发到周边农贸市场,或是到集市摆摊销售,“始终脱不了周边”。这几年,电商新风吹进了乡村,葡萄开始“触网”。

不止葡萄。茶叶、雪藕……尤其在疫情期间,靠着“一根线”,它们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各地。

订单越来越多,储存、运转必须高效,可不能让农副产品困在“最初一公里”。

近年来,长兴又健全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京东云仓等配套项目落地,发展壮大电商产业链,助力更多“山货出山”。

一根网线带来的影响还在深化。

农业主体电商化计划助力“数商兴农”,长兴构建起了以“长兴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1+N”品牌体系。

一网跨重山。产销对接、电商促销、“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长兴用好互联网,完善提升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优质优价。

数据显示,去年,长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8亿元,获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电商作为新业态,接下来,长兴继续构建完善生态链,将提供直播培训、直播场地以及仓储和物流支持,让农业因电商强起来、农村因电商活起来、农民因电商富起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