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谷粒”开辟一条突围之路,嘉兴这个村为何能?
不引工业项目,不建工业园区,传统农业村如何在发挥农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奔向共富之路?位于嘉善县西塘镇的红菱村,或许能以一颗“谷粒”的突围故事,为传统农业村转型升级提供启示。
虽在千年水乡古镇西塘域内,但偏居北部的红菱村承接古镇旅游红利有限,仍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以生产粮食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达到8500余亩。近年来,红菱村找准发展路径,以打造稻香农业体验村落为目标,提炼稻香文化,发展稻香经济,成为西塘乃至嘉善闻名的“稻香村”。
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然绘好底色,如何为“稻香村”增亮色、添成色,成了摆在红菱村面前的重要课题。日前,西塘镇推出全新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嘉香谷粒”,进一步推动西塘稻米全产业链升级,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和三产融合。
品牌升级,西塘大米“抱团”开局
走进红菱村,纵横的河道,连片的稻田,构成一幅充满生态美的乡村画卷。村民汪峰正在田间欣喜地看着抽穗的稻谷,他是红菱村的27个种粮大户之一,在村里承包种植经营150亩水稻,去年稻米产量达8万多公斤,年收入20余万元。
作为较早走上规模化种植之路的农户,汪峰很早便感受到红菱村整村发展“稻香”经济的好处。“农忙时,我们本地种粮大户都会租用南通、盐城等地的大型农机,因为红菱村水稻种植面积广,所以农机租赁公司乐于过来,比起‘单打独斗’,大面积、规模化的种植享受到的服务更优、成本更低。”
“如今,红菱村已经逐步构建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在生产加工环节具备相当优势,若要进一步放大优势,必须在品牌上做文章,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嘉善县农星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康介绍,今年6月,西塘推出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嘉香谷粒”,等到10月大米集中上市期,纳入该品牌的西塘大米将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围绕“嘉香谷粒”稻米品牌打造,西塘镇在稻米选种、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引进低碳、数字化种植理念,探索打造现代化标准低碳智慧农田;依托中国水稻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相关团队,培育富硒、低糖等适合当地种植的特色水稻新品种,并对整个西塘区域的稻米进行全程科学化指导。
“接下去,原则上所有西塘镇产地的稻米都是打这个品牌。我们会对纳入这一品牌的所有稻米进行全程化追踪,做到产区可定位,信息可追溯。”王志康介绍。
拥有8500亩稻田的红菱村,毫无疑问将成为“嘉香谷粒”牌稻米的主产地,对于今后的“抱团”发展,嘉善红菱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江炳荣也充满了信心:“得益于浙江大学和县农经局科技人员的帮助和指导,近年来,我们的稻米产量逐年提升,今年,我们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共种植了1000亩土地,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后,红菱村的稻米经济会迈向更高层级。”
农旅结合,小“谷粒”实现幸福突围
时值盛夏,位于红菱村的“稻香未来村”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9亿元,将建设现代智慧生态农场、粮食智慧云仓等现代粮食全产业链集成创新项目。未来,这里将成为联动长三角的稻米集散中心,为当地稻米产业补链强链向好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富民,生态美村。漫步在红菱村内,由稻谷元素抽象而来的“谷粒”站在村口,向广大游客发出热情的邀请,这是红菱村的新“IP”。近年来,红菱村以田园风光为基底,以村庄特色为资源,精心布局稻香广场、民宿、农耕文化馆、体验工坊等景观及特色业态,把孝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与创新业态结合,打造“新文化”乡居田园。
据悉,为了满足农旅市场发展的需要,村里还主动与村民开展合作,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让之前经济效益相对低的存量土地和房屋资源可以通过集中改造,做成符合游客消费需求的民宿,供游客选择。
“红菱村的民宿也有个十分雅致的名字:‘谷与’,意思就是乡村的生活来源于自然的给予,体现一种融合自然的理念,这与我们村的定位十分契合。”红菱村党委书记吴兵介绍。目前,红菱村正在规划建设稻香码头,通过设立游船码头,打造水上游线、水上驿站和市集、水上巴士等项目,未来将为游客带来“船”行水乡的乡村农旅新体验。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红利辐射范围扩大,红菱村早已抓住时代机遇,将村庄打造成为美丽城镇建设的样板村庄,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之路。
吴兵自豪地告诉记者,近5年,红菱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63.3万元增加到861.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3.2万元增加到4.3万元,小“谷粒”实现了红菱人的强村富民梦。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