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标带来大效益——汉中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色泽金黄,质地如沙,夏季如凝脂,春秋有结晶,颜色金黄或琥珀色,用筷挑起有回圆珠,不易扯丝,入口绵软细腻,芳香悠长浓郁……”这是央视《源味中国》纪录片对留坝土蜂蜜的评价。
“纪录片播出后不到一天,我们的蜂蜜卖出了近10万瓶。虽然是前几年播出的,但一想起就激动不已。我们的土蜂蜜得益于当地较好的环境,蜜粉充足,最重要的是留坝土蜂蜜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官方给予了认可。”近日,留坝县养蜂人姚祖元告诉记者。
在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前留坝蜂蜜均价在18至25元每斤,认证后一斤蜂蜜的价格最高能超170元。目前,该县参与养蜂农户达2046户,养蜂总量近4万群,全产业值达3000余万元,户均增收6000余元。
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被业界定义为地理标志产品。在我市,还有众多像留坝蜂蜜这样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
截至今年6月底,汉中大米、汉中仙毫、洋县黑米、略阳乌鸡等24个农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普通农产品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只能比拼价格,使得农产品生产者收益很难得到提升。但经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后,消费者认识到不同商标产品品质的不同、服务不同,商标就有了内涵,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消费者便愿意为有内涵的商标支付高一些的价格。
“品牌能给产品带来溢价,也可以提升销售量,最终带来更好的收益。地理标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推动地理标志特色经济发展,将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副主任熊茂林告诉记者。
“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保护一个产品、带动一批企业、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功能作用,让地理标志成为转动特色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贡献更大力量。”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说。
南郑红庙山药是南郑区特产。其山药肉质雪白光滑,去皮久不变色,蒸煮易熟,入口软面,微香略甜。2020年4月30日,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南郑红庙山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前,该区山药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产量达到7500吨,带动贫困户200余户参与种植,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红庙山药一经亮相,便吸引逛展的市民纷纷驻足询问、品尝。南郑红庙山药是红庙镇及周边乡镇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该区与4个合作社签订了红庙山药地理标志和统一包装协议,进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形象宣传。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加快了产业发展步伐,在南郑区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南郑红庙山药产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比以前更好卖了,售价在原有的10元每斤的基础上增加2元,合作社每亩可以增收4000元。品牌强农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真正成了有奔头的产业。
被认定后的地理标志产品普遍能获得溢价,据报道,地理标志产品在欧盟溢价达到3倍,而国内的数据显示,溢价也能达到1.5倍左右,这也说明地理标志自带“品牌效应”。
“地理标志给农户带来了较好收益。但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需要一整套完整且复杂的流程。要具备独特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产品品种、独特的生产方式、独特的人文历史及独特的产品品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单位或者行业协会提出申请,经逐级材料层层审查、现场核查、品质鉴评,最后在农业农村部进行答辩通过,方可得到登记颁证。”熊茂林说。
地理标志属于无形资产,能够提升地方经济,带动农户增收,但保护也刻不容缓。当前,地理标志市场及产业发展已显现出强劲的势头,市场上假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此,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陕西聚力源公关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继峰说,“地理标志的有效运用,犹如一部大马力的引擎,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绿色动力。基于地理标志能够带来溢价,必须加强地理标志的管理和运用,对假冒地理标志可能导致失信于市场,导致品牌价值贬损的行为应当坚决予以打击。”
熊茂林建议:“我市历史和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地理标志+’模式的推广,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市场竞争力,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