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他让烟台苹果“驰名”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7-05

 

回忆起两年前举办的2020第六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时,烟台市农业局原副局长、烟台市苹果协会创始人赵培策仍难掩激动之情:“当我知道烟台苹果以145.05亿元位列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连续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时,我很欣慰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未来烟台苹果也将有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尽管赵培策已退休十余年,但他与记者聊起烟台苹果的过往时,这位烟台苹果功勋人物仿佛又回到“当年”——那些为“烟台苹果”奔走的日子。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在赵培策的眼中,烟台的苹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正是这种对烟台苹果的“挚爱”,让他矢志不渝、心系烟台苹果的发展,率先在全国把工业品牌概念引入水果界。“1993年,全省“乡优”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我在会议上提出要进行农业品牌建设。有品牌才有价值。工业品有了品牌就能卖上大价钱,农产品为什么就不能创品牌、增效益。”赵培策说。创品牌的理念,引起领导高度重视,烟台农业领域很快行动起来,每年国家博览会上获得品牌名额之多、奖项之广,列全国地市级之首。

要搞农业品牌,烟台苹果不能少。但当时的烟台苹果种植、销售等还处于“散装”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保护烟台苹果的百年品牌,赵培策在时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成立了烟台市苹果协会。至此,烟台苹果有了“家”,保品牌、树旗帜成为协会的第一要义, 无论种植、销售,还是仓储、深加工等,烟台苹果都有了“规范”和“出路”。“那时候我们提出要‘联合抱团闯市场’,就是把烟台苹果种植户、储存加工企业等联合起来,一起让烟台苹果这个品牌被广而告之。”赵培策说。

闯劲儿有了,可如何被果农认可、被企业认可?赵培策再次又陷入思考。“空口无凭,咱得有实力,咱得被认可。”赵培策再次请缨,他要申报“烟台苹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查资料、搜素材,在各部门帮助下,经过三年的申报,2008年烟台苹果终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建立了“烟台苹果”质量安全查询追溯系统,每一个烟台苹果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其产地来源。烟台苹果从此有了进军市场的统一的“大名”,并享受法律保护。“2008年,市政府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举办烟台苹果推介会,会上介绍了烟台苹果,一周后烟台苹果在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的价格就上涨了5毛—1块。这就是商标的溢价力。”赵培策说。

然而,让赵培策感到意外的是,这份“认可”却遇冷了,众多果企对“烟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不待见”。商标一直不被使用,形成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品牌不被关注的主要原因是烟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属于区域公用品牌,缺少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当时我就想,如果能上升为中国驰名商标,果农、企业肯定能欢迎。”赵培策说。

众所周知,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竞争力、知名度、诚信度,享有较高的市场声誉,具有相关的商业价值。但申请难度大,非一日所成。“申报材料准备了三大包。”赵培策介绍。最终,经过近两年的等待,20111129日“烟台苹果”成功注册中国驰名商标。“烟台苹果特有的品质,最终造就了他百年的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申报成功,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度统一,不仅仅是地域标志,而且是质量标志、信誉标志,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尽的财富价值。”

赵培策介绍,先有品后有牌,从某种意义上说,“烟台苹果”冠以中国驰名商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因为烟台位于黄渤海之滨,海在北、城在南,受海洋调节,形成春迟、夏凉、秋爽、冬不寒的物候期,正是这种小气候、小环境养育了烟台苹果特有的品质;烟台果农的辛勤耕耘,不同科技团队从果树的栽培、修剪到病虫害防治的心血,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及努力共同造就了“烟台苹果”的百年经典。

如今,烟台苹果在一代又一代“苹果人”的带领下,其品牌价值实现了“11连增”,烟台苹果不仅是“中国第一个苹果”,也是烟台的一张“靓丽名片”。看到如今烟台苹果的发展,已76岁的赵培策仍不忘他牵挂的苹果事业。“有了品牌,还要向产业化、合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要联手、果农要抱团,着力改造老残果园,笃实发展精细高效的现代化果园,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打造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还在为烟台苹果出谋划策的赵培策相信,未来的烟台苹果不仅有品质、有价值,更有希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