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牧场书写“绿色答卷”
【前景回顾】
2014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登牧场饲草产业基地,察看饲草交易厅、牧草颗粒加工车间,了解基地牧草产品交易存储服务和深加工情况。看到桌上摆放着各种草标本和加工生产的草块、草颗粒,总书记向基地负责人了解有关情况,听说加工的草颗粒既有营养牲畜又爱吃,他幽默地说:“这可是牛马羊爱吃的香饽饽啊。”
在锡林浩特市肉羊繁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标准化畜圈,了解基地开展肉羊选育、繁殖、科学饲养和带动牧民增收致富的情况。他强调,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毛登牧场近年来有了哪些新变化?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来到了这片“生态牧场”。
五月的锡林浩特乍暖还寒,全盟北部大部分草原还未全部返青,但这里已是绿油油的了,随处可见已萌发的小草。当前正值休牧期,茫茫牧场只见翠绿、不见牛羊……
从传统牧场到生态牧场
2014年,总书记来到毛登牧场饲草产业基地视察,听说加工的草颗粒既有营养牲畜又爱吃,他幽默地说:“这可是牛马羊爱吃的香饽饽啊。”
这个“香饽饽”,就是采用当地优质牧草制成的,毛登牧场这些年在保护草场上下了“大功夫”。
2021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全国精选出的18个典型案例中,“锡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是唯一入选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毛登牧场向世界推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毛登牧场的生态转型,得从2019年初说起。当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锡林浩特市确定为典型草原试点地区,启动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涵盖严重沙化草地生态修复治理1万亩、退化打草场生态修复治理6.5万亩、野生优良乡土草种抚育0.1万亩三项建设内容,共计7.6万亩,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以来启动实施的首批草原生态工程项目。其中“退化打草场生态修复治理6.5万亩”就在毛登牧场。
“我们牧场一共有87.75万亩草场,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将40余万亩草场围封保护,打草利用。我们要保护、发展草原,使草原得到永续利用。”毛登牧场党委书记杨海说,“2019年,我们牧场依托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人工草种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在原有围封的40余万亩草场内,又划出6.5万亩草场作为修复打草场,根据地块特征分三片区域,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施肥、切根、轮刈等措施对修复范围进行治理和保护。”
当记者来到这6.5万亩草场时,远远望去还是一片枯黄,和旁边已经泛绿的草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走近之后却发现,在旧草中间新草已经长得很高了,只是新草还没有盖过旧草。
“从2019年开始这里就不再打草了,经过不断保护和施肥,植被盖度、高度、品种多样性都比旁边草场要好。我们定期在这6.5万亩草场上抛撒有机固态肥料,帮助牧草恢复生长。”毛登生态园区主任陈亮告诉记者,除了固态有机肥,牧场圈舍饲养牛的粪便也都收集了起来,放入储粪仓库,定期给草场增加“纯天然营养”,成就了“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的循环利用新模式。
毛登牧场的生态保护范例,只是全盟草原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突出抓好生态保护建设,我盟2021年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稿,64.18%的盟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分区管控工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修复退化草原80万亩,治理沙地重度危害区36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0.7%,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
此外,我盟还全面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创建工作,并将创建任务纳入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和盟直部门的年度考核体系,确保创建工作有序高效推进,目前36项创建指标中有20项已达标。
从肉业发展到种业振兴
锡林浩特市肉羊繁育基地——总书记2014年考察过的地方。2019年,肉羊繁育基地更名为种畜繁育中心,从“肉羊”到“种畜”,改头换面必有深意。
锡林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朝鲁蒙,2020年来到繁育中心从事技术辅助工作。他告诉记者:“中心目前主要繁育本地优良品种乌珠穆沁羊,这种羊体格大、生长快、肉质鲜美,抓膘、抗灾、抗病能力也强,深受市场和养殖户青睐。”
“这些羊好像长得都一样,眼部、嘴部周围毛色均为黑色,难道是‘近亲繁殖’?”面对记者的疑惑,朝鲁蒙告诉记者,这就是“种子工程”带来的变化。朝鲁蒙向记者介绍起了中心的变化:“羊群已全部采用人工授精、同期发情,根据检测数据每只活体羊较以往同期增加了4至5斤,群体基因趋于稳定,肉羊品种特征明显。”
近年来,我盟围绕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速推行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察哈尔羊均列入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作为畜种改良环节的关键,种公羊的培育尤为重要。
培育出一只好的种公羊,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年11月初,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便开始给羊群加餐,青干草、青贮、苜蓿等,直到来年的6月份才停止加餐,这半年正是种羊们长个头的时候,通过这段时间的加餐,使得种羊增加了抵抗力,更容易产下优质羔羊。
目前,该中心正在与内蒙古大学进行高繁(多胎)乌珠穆沁羊选育、扩繁及示范推广项目合作,力争把本土乌珠穆沁羊改良得更好。
现在各地只要有种公羊评比,朝鲁蒙和同事们就立刻赶去,将优质种公羊采购回来。“以前养殖方式粗放,只在乎养羊产肉,现在更注重少养精养,并在育种上下功夫,有内蒙古大学这样优秀团队提供科技支持,一定会培育出新一代高繁多胎的乌珠穆沁羊。”朝鲁蒙充满信心地说。
目前,该中心已实现机械化饲养,引进了TMR饲料搅拌车,省去了人工配料。不久后,这里还将引进自动称重设备,通过识别系统可以自动区分公羊、母羊,养殖环节更科学、更精准。
在带动周边养殖户改良畜种方面,该中心已有种公羊、母羊1200只,牧民购买经过备案的种公羊可享受每只1300元的补贴,自己只掏一半的钱就能购买一只优良乌珠穆沁种公羊。
由“多”到“精”,由“肉”到“种”,种畜繁育中心的经营变化也折射出全盟畜牧业养殖方向的变革。近几年,我盟精耕细作优势特色产业,肉羊良改比重达到了98%左右,随着一批龙头企业、养殖基地作用的不断发挥和区域品牌建设的不断完善,肉羊行业监管得到加强,保障了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全媒体记者 刘阿芳 郭燕 塔拉)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