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托起共富梦
清晨时分,婺城西南山区的村庄,在茶香中苏醒。
随之而醒的,还有浇灌茶园的叮咚作响的泉水,热情好客的叽喳鸣叫的鸟儿,以及闻香而来的各地茶商、游客们。
近年来,随着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的启用,婺城区进一步提升茶产业价值,把茶叶真正打造成融秀水青山的健康之叶、传千年茶韵的文化之叶、富一方百姓的致富之叶,用一片茶叶托起共富梦。
政企携手打造共富叶
签署一纸协议,搭建共富桥梁。不久前,在婺城区第四届茶文化节上,婺城区金采箬阳茶叶科技有限公司与婺城区茶叶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协议,为箬阳龙珍区域公共品牌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斤茶叶的售价,80%是人工工资。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此次签约,必将对婺城西南山区群众奔共富提供支撑。同时,也让箬阳龙珍区域公共品牌迎来发展契机,极大地增强了茶企的发展信心和凝聚力。”谈起这一次签约,婺城区茶叶行业协会会长、浙江玉阳春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文鸿仍然难掩兴奋之情。
那么,到底是怎样一次签约,让李文鸿如此津津乐道?
婺城制茶历史悠久,有长达1800多年的制茶史。早在东汉已有栽茶之记载,唐时“婺州举岩”茶已负盛名,民国“仿徽绿茶”享有声誉,上世纪八十年代盛产花茶,为全国三大花茶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茶园萎缩、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品牌名气不足等一系列紧迫问题出现,影响着婺城茶叶产业化进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来,婺城区以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的启用为契机,多措并举,不断壮大茶产业、提振茶经济。其中,引入婺城区金采箬阳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项有力举措。
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专门组建金采未来(浙江)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升级版“新云采消费助农共富计划”,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婺城区金采箬阳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是金采未来(浙江)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接下来,我们将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全面聚焦箬阳龙珍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农业生产基地、现代数字化工厂、现代茶产业市场销售体系,促进婺城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婺城西南山区群众共同富裕。”婺城区金采箬阳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逸洳说。
当天,目睹协议签订过程的箬阳乡党委书记罗丹也是一脸的喜悦。她说,有龙头企业一条龙式的帮扶,村民们种茶不愁卖,积极性会更高,奔共富更有底气。
箬阳龙珍主产区集中在箬阳乡、塔石乡、沙畈乡、莘畈乡等4个婺城西南山区乡镇54个行政村,1.5万亩面积茶园,年产量约80吨。其中,作为箬阳龙珍核心产区的箬阳乡,全乡平均海拔650米,高山茶4500多亩,常年云雾缭绕,素有浙中“九寨沟”、金华“小西藏”之称,为茶树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近年来,箬阳乡聚焦做优做强精品茶产业,深化高山茶产业“全链条”体系建设,提升茶产品经济效益。2016至2021年,箬阳茶叶销售额从1600万元增至2300万元,增幅43%;茶农采茶季收入从7000元增至10000元,增幅42.8%;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279.25万元增至2021年12月551万元,增幅97.31%,有效实现村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同向同步。
“如今,箬阳龙珍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让茶农的共富梦更近一步。”罗丹表示,接下来,箬阳乡会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让更多茶农搭上共富班车,为振兴婺城茶产业提供助力。
采访结束时,她还欣喜地告诉记者,一年来,全乡茶农仅增种龙井43等新品种茶树就有1万多株,茶农的种茶积极性高涨,共同富裕路越走越坚定。
制定标准拓宽共富路
抓、抖、搭、压、甩……在箬阳乡南坑村的金华市锦科食品有限公司里,企业负责人余志洪通过丰富的手势,让经过摊青的鲜叶逐步散出水分,渐渐理直成条、压扁成形、平直光滑。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这是手工制箬阳龙珍工艺中的‘杀青’环节,主要作用是控水和初步定型。”提起刚发布的箬阳龙珍产品标准,余志洪坦言,这真如及时雨。该标准对制茶全过程进行了规范,为制作品质优异的箬阳龙珍茶提供了指南,既可以增强箬阳龙珍茶的辨识度,又能提高茶叶的加工水平。
不久前,在婺城区第四届茶文化节上,箬阳龙珍产品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婺城茶叶朝着产业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2020年12月,箬阳龙珍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定,成为婺城区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在茶叶界一时名声大噪。
“箬阳龙珍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相当于拿到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推动婺城茶叶产业迎来春天?”婺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制定箬阳龙珍的制作标准无疑是关键一招。
今年3月中旬,区农业农村局邀请到第五届全国茶叶技能大赛绿茶加工冠军徐杰,浙江工匠、高级农艺师茹利军两位炒茶大师,前来制作手工制茶的样本,并请金华本地的婺江丝雨茶叶合作社有30多年制茶经验的炒茶师完成机械制茶的样本。
同时,区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箬阳龙珍产品标准的制定,从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标志使用等方面,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我们将加大力度组织茶企、茶农培训,推广和普及产品标准,让箬阳龙珍茶成为真正的共富茶、振兴茶。”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箬阳龙珍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以本地鸠坑群体种为主,龙井43、白叶一号、迎霜嫩叶等为辅。其制作工艺为摊青、杀青、理条成形、摊凉回潮、干燥等工序,制成的成品茶扁直呈箬叶形、色泽绿润;冲泡后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带箬叶香,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匀成朵绿亮,具有“箬叶形、箬叶香”的独特品质。
该产品标准,除了授权使用“箬阳龙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浙江玉阳春农产品有限公司、金华市白龙山茶场、浙江金华萌峰茶业有限公司、浙江婺商茶叶有限公司、金华市金竹茗茶有限公司和金华市锦科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之外,生产区域范围内的茶农都可自愿参照。
农业“双强”护航共富梦
夏至时节,万物葳蕤。在白龙桥镇农牧场200多亩金华市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里,行行茶树顺着15度坡度延伸,错落有致、绿意盎然。“这片茶园经过宜机化改造,将大坡改为缓坡,茶垄之间的行距为固定距离,方便机械化采摘。”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金华市白龙山茶场负责人赵建平介绍。
今年5月,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婺城区第一台乘用型采茶机,实现了降本增效。新机器可以乘坐操控,一天可采茶叶30亩,能覆盖1000亩茶园,采摘费平均降低80%,为茶园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支持。“目前,除了白龙桥镇农牧场的基地,还有东方红林场的300多亩茶园,也进行了宜机化改造。”赵建平说。
赵建平与茶叶打了35年交道。35年来,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从人工劳作、半机械化到即将落地的数字化,从自己摸索、与浙江大学茶学系开展实验基地合作到建立院士工作站基地,他见证了茶产业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他认为,“科技、机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茶产业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赶上时代脚步。”
近年来,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坚持以农业“双强”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和机械装备的补助力度,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机引进和实验示范,全面提升种植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平。接下来,该局将向5000亩平原机采茶园全面推广乘用型采茶机,提高机械化服务水平,让更多茶农受益。
一边是农业“双强”助推茶产业提质增效,另一边箬阳龙珍这个区域公共品牌激起茶产业“千层浪”,婺城茶企纷纷行动起来。
在箬阳龙珍核心产区的箬阳乡黄阳村、罗坪村等地,一片占地367亩数字化茶叶种植基地里,机械来回穿梭,工人们忙而有序抓紧施工。“基地建成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茶园的温度、湿度、土壤墒情、茶叶生产等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茶园管理将变得更加智能。”李文鸿介绍,此外,企业还将从春茶拓展到秋茶,为村民奔共富服务。
在塔石乡大岭茶场,缕缕雾气萦绕在层层叠叠的茶山间,株株嫩绿的茶树挂着晶莹露珠、生机勃勃。“这片是占地300多亩的箬阳龙珍授权基地,从种植到管理都有严格要求。”赵建平说,种植是保证茶叶品质的关键一步,企业将全力打造好高山茶园,助力箬阳龙珍产业壮大。
去年4月,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发布会上,浙江玉阳春农产品有限公司、金华市白龙山茶场等6家企业获得授权使用箬阳龙珍农产品地理标志。一年多来,6家企业紧抓箬阳龙珍发展机遇期,强品质、重管理、提效率,不断推动茶产业做精做强,为箬阳龙珍区域公共品牌走向更广市场做铺垫。
“箬阳龙珍是婺城区第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也是振兴茶产业的历史机遇。”李文鸿说,作为茶企,他们将以只争朝夕、扛旗争先、奋楫赶超的劲头和姿态,切实推动婺城茶产业振兴。
截至目前,婺城区共有茶园种植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2865吨,年产值达15200万元。婺城茶叶企业现有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20余家。
“今年,箬阳龙珍被列入2022年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接下来,我们将以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落实落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工作,建设核心示范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建立完善质量监管追溯机制,提高全域标准化生产水平,为茶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助力婺城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