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 “ 烟台模式 ”叫响全国
“烟台模式”再次亮相全国。
4月26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宣传推介了12个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其中,烟台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广校)“两级两类培训结合、三段三化管理组合”模式名列其中。
这是烟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高光时刻,更是烟台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持续发力、厚积薄发的集中体现。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自2012年烟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来,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已连续10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9292人,为广袤乡野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梯队,也为烟台乡村振兴播下了人才的种子。
新时代呼唤
高素质农民队伍
“俺两家的果树面积差不多,但她的年收入竟然比我多出一倍。”提起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牟平区高陵镇马家疃村果农马德涛满肚子话:原本他和邻居宫本宁年收入差不多,但自从对方参加了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组织的培训班,学到很多技能和知识后,想法多了、办法多了,苹果卖价比自家高出不少。听了她的建议,马德涛报名参加了培训。学成归来,他既高兴又懊恼:“真的是大开眼界、受益良多,真后悔没早早来参加。”
他的话道出众多农民的共同感受:在新时代,提高自身素质太重要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培育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是乡村人才振兴最基础、也是最艰巨的工作。
目前,烟台市农村劳动力达到247.2万人,涉农镇街135个、村庄5900多个。农业产业门类多元、培训需求多元,粮油、果品、蔬菜、畜牧、水产五大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农民个体差异大、组织程度散,培训对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差异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与此同时,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烟台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既有全国面上的普遍问题,又有自己的‘三农’区域特点和发展要求。可以说,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系列新问题。”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副主任徐东森分析道。
他认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要主动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机遇,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改革需求,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探索形成“两级两类培训结合、三段三化管理组合”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聚焦育前、育中、育后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分层分类按周期实施培育,开拓出一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烟台模式”。
涵盖生产技能经营管理
两类培训
既能听农业专家的理论课程,又能到田间地头实践操作;既能学到果树管理,又能学到电商经营;既有育前的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又有育后的跟踪回访……
纵观“两级两类培训结合、三段三化管理组合”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处处体现着上下联动、有机融合、注重实效的培育理念。
其中,“两级两类”是培育工作基础——
整合市县两级分校两个资源。解决好烟台市农民群体规模大、需求多元化的问题,关键是把县级分校的生产技能培训优势和市级分校的经营管理培训优势整合起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发挥县级分校依托田间学校、实训基地贴近一线、直面学员的关键作用,聚焦一线技能培训;市级分校强化督导落实、综合提升,充分发挥上下联动、体系办学的整体优势。”徐东森说。
融合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两类培训。各县级分校根据培训任务、区域特点、农时季节,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田间学校等培训体系终端,灵活开展分类型、分产业、分层次、分时段培训。截至目前,各县级分校已实现周期开办小麦田间管理、果树管理等20多个类型生产技能专题培训班。在完成县级分校生产技能培训之后,市级分校完成经营管理培训环节,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师资力量,重点围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直播电商》等课程,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提升,最终实现两类培训的有机融合。
同时,“三段三化”是培训工作的重要抓手——
强化育前育中育后三个阶段管理。在育前延伸上,做实做细育前需求摸底工作,市级分校专门成立摸底调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摸底调研行动方案,下发烟台市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求电子调查问卷。在育后延伸上,市级分校成立3个工作组,与县级分校一起对上一年度的全体学员进行逐一跟踪回访、服务指导,采用面对面+手把手、实地调查+现场指导的方式,及时提供指导和帮扶。
实施管理军事化、培训精准化、档案规范化。探索总结形成了以管理军事化、培训精准化、档案规范化为核心的“三化”管理模式,集中把握开班仪式、授旗仪式、走访交流、结业典礼、才艺展示等五个重要节点,抓紧抓实精准遴选学员、精准设置课程、精准选聘师资、精准技能竞赛活动、精准教学方法等九个关键环节。
累计培育
高素质农民19292人
“两级两类培训结合、三段三化管理组合”的模式,全方位高质量推进了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培育了一批高素质农民,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发展。
截至2021年,我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9292人,新型农民创业培训3319人,青年农民农场主666人,农业经理人532人,农业领军人才311人,农业丝路先锋人才106人,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8万人次。
在一批又一批学员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农技能人、合作社理事长、农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专业人才。他们成为乡村新业态的先行者、科技兴农的引领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得益于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精心设置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直播电商》《玩赚短视频》等课程,海阳市盘石店镇潘家沟村张芳从“门外汉”到开网店、跨入直播带货行业,把“村里小芳”打造成知名农产品品牌,带领更多村民走上直播带货的道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牟平区增福山家庭农场的杜旭、烟台市田园大樱桃专业合作社的张如冰、蓬莱区润龙果树种植合作社的李克梅等,都在参加农广校的经营管理培训之后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经验也起到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示范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农广校体系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全市9个县市区分校建制完备、体系健全,专职教师84名,兼职教师237名,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83处,为全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后盾,储备了丰富资源和力量。(通讯员 宋秀英)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