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让优质农产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钱袋子”看!地理标志惠农富农的浙江新路径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4-28

 m_04_3.jpg

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进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工作。图为工作人员对西湖龙井售卖商家进行检查

青翠欲滴,袅袅婷婷,这是一片自然环境优越的生态福地。近段时间,杭州临安太湖源镇现代农业园区里,一车车新鲜挖掘的天目雷笋正准备运往各大农贸市场。这壳薄肉肥、鲜中带甜的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天目雷笋,是成就当地五彩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建县已有2100年历史的临安,拥有天目雷笋、天目笋干、临安山核桃等多个浙江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相关数据显示,临安获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高位增长,拿出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地理标志强企富农支撑之下走出的浙江高质量发展样板。

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浙江共有地理标志549件,其中地理标志产品117件、地理标志商标27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件;7件地理标志获得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另有10件将在2025年前获得保护。

围绕服务好、保护好地理标志产品,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进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工作,聚焦关键环节,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积极探索地理标志全方位保护、全产业链提升、全要素化保障的地理标志富农路径,努力建设市场规范有序、特色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富裕等可感知的共富图景。

政策推动

搭建助农惠农大平台

在宁波奉化大堰镇山门村,600多亩水蜜桃是当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桃农们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并对桃树枝干进行修剪、施肥。说到奉化水蜜桃,已是家喻户晓。在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奉化水蜜桃”的品牌强度为828,品牌价值达13.44亿元。一颗小小桃子激发出这么大的经济效应,这些变化来源于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

“原来农户们精细化管理程度低、没有品牌意识,如今这桃子就是农民们的 ‘钱袋子’,宝贝得不行。除了桃农的努力,离不开政府的帮扶、悉心指导。”宁波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副所长陈妙金感叹。

   据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向 《市场导报》记者介绍,“随着奉化水蜜桃地理标志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奉化相继建成了6个面积5000亩以上的水蜜桃现代示范园区,水蜜桃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80%以上。”他说。

在嘉兴桐乡,一朵朵杭白菊铺就了菊农的富裕之路。于2008年申请注册成功的桐乡杭白菊是当地农民的一张“金名片”,截至2021年,桐乡杭白菊占全国白菊花类总面积的60%、杭白菊总产量的90%以上。近年来,桐乡市市场监管局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立溯源体系等全面推进杭白菊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上种种,都得益于我省市场监管部门以精准效果为导向,以政策推动搭建助农惠农大平台,带给农民真金白银的实惠。

为夯实地理标志保护制度,2021年初,出台《浙江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和保护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构建具有浙江特色、全国领先的地理标志发掘、培育、保护工作框架。20213月,发布《关于落实<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通知》,加强对欧盟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加快浙江优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20216月,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地理标志保护有关内容。20216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指导意见》,全省建立了地理标志资源培育梯队计划,强化地理标志品牌运作,做优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开展地理标志标准化建设。同时市级层面推动2项地理标志保护立法工作。杭州市推动市人大立法并制定通过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金华市金华火腿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核,报市人大审定。

健全地理标志工作体系。开展溯源管理,将“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地理标志库同“浙食链”“浙品码”进行底层数据共享交换,打造地理标志产品从“原材料-制作-成品”的生产流程及流通数据全链条。归集综合数据,全面梳理综合集成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

真情服务

保护强村富农源头活力

2021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公布首批5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金华火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成功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构建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技术标准、生产经营、质量管控和品牌推广五大体系,围绕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按照“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健全多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各地开展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地理标志统一认定保护,为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竞争力、保护强村富农源头活力提供支撑。

在杭州,西湖龙井的市场信誉度逐年提高,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这背后离不开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其开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顶层设计中,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了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通知》等文件,对包含西湖龙井在内的地理标志工作提出目标要求,强化方案引领、健全政策体系。同时会同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指导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研究制定了《西湖龙井茶团体 》(T/XHLJ0012021),对西湖龙井茶内在理化指标进一步明确,通过标准建设为品牌提供基础。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监管一体、检查督查方法并重、市外与市内保护共推的模式,聚焦环境优化,打好行政执法组合拳。  

近段时间,位于杭州龙井茶村的村民们忙坏了。随着“西湖龙井”茶的上市,南来北往的茶客也开始络绎不绝。在一个个茶香四溢的茶园里,从亲子采茶、炒制茶叶,到制作茶叶香包、品全套西湖龙井茶文化一条龙体验……村民老刘笑着告诉导报记者,把村里原来的一处老库房改造成小餐厅,现在平均租金涨了一倍,茶叶的收入也多了30%

老刘说,几年前他最担心的还不是茶叶的销路问题,随着西湖龙井越来越有名气,越来越多的参差假冒也屡见不鲜,他说更担心的是 “西湖龙井”的品牌风险。如今,通过数字化赋能,辅助统一核定面积、建立电子账户、购销实时划转、实物证明标换领、统一编号管理、销售必须贴标等数字化闭环管理手段,像老刘一样的龙井茶村村民的茶叶销路越来越稳,心里也越来越踏实了。

通过创新保护方式,构建产地追溯闭环管理,依托数字化管理手段,做到了源头管控、实时透明、刚性执法,“西湖龙井”茶从茶地到茶杯实现全程闭环监管,探索出了一条地理标志数字智治、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同样,金华通过建设标准化体系、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质量监管体系、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及探索宣传推广体系 “六大体系”,不断提升金华火腿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作用和品牌效应,探索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监管体系,促进金华火腿高质量发展。

产业提升

铺就美丽乡村共富路

不久前,历经近2年的产品筛选和品牌培育,破解了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难题的“象山小黄鱼”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既填补了市场空白,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对养殖户的增收创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象山小黄鱼培育养殖基地负责人如是说。

据统计,在“象山小黄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带动和辐射下,象山县小黄鱼全人工苗种繁育达500万余尾,海区网箱养殖面积突破2万立方米,小黄鱼全产业链产值达1.05亿元。

一条条小黄鱼,饱含了渔民们的汗水和对共同富裕的期待,质量提高了、品牌打响了、产业提升了。而这些也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送上的政策和服务。围绕此,象山加强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发展规划及培育措施,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指导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畅通申报流程,提高申报效能;通过实施“统一产品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管理运营”等管理模式,上门指导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运用规范,严厉查处商标侵权案件,开设“象山半岛味道”品牌产品体验中心,拓宽商标保险和商标质押覆盖面,利用 “商标保险+质押+维权+服务”的创新模式,为多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保驾护航。

及之全省,过去一年,围绕服务产业,保障全产业链提升,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指导推进地标的品牌化。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地理标志品牌发展规划,建立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农产品“母子品牌”发展体系,引导、鼓励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发挥地理标志强企领军效应。构建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为核心,企业商标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地理标志品牌体系,开展地理标志品字标建设,推动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的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

同时,结合地区资源禀赋,立足传统优势和种养习惯,着力打造优质地理标志产品基地,推广特点鲜明、品质性状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促进产业复合化发展。推进以数字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利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手段,探索建立生产、经营、流通、销售等全环节数字化、智能化,进一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金融活水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方面,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有许多亮点做法。如宁波推出 “奉化千层饼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保险”,开我省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保险之先河。台州积极推进金融助农,推动金融机构对接地理标志产业,拓宽产业融资渠道,“临海蜜橘”地理标志使用单位以注册商标 “玉满园”与“一种便于运输的橘子保护装置”专利在临海农商银行混合质押,获批授信500万元,通过知识产权“变现”解决了蜜橘的运输难题。

品牌指导服务站的工作亦可圈可点。品牌指导服务站在打通面向企业、产业、基层的产业知识产权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截至2021年末,全省建成运行的涉农类品牌指导服务站87家。这些品牌指导服务站充分发挥近农、便农的优势,面向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全方位服务,在强化商标品牌、推动产业规范化管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硬碰硬”“实打实”,围绕产业提升、助农富农的目标,聚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场监管部门正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推动地理标志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双赢共赢。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