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果蔬飘香产业兴——威宁自治县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2-04-23

 

威宁自治县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县,也是传统农业大县,发展高原现代农业是威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威宁以推进“五五攻坚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战略目标,大力发展高原山地现代农业,努力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如今,果蔬产业已成为威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新引擎,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产业兴则百业兴。发展果蔬产业是威宁大力推进“五五攻坚行动”的生动实践,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作为实现威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力使160余万威宁人民昂首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大力做好“果”字文章威宁红苹果创品牌

三月春暖,走进威宁雪山镇谢家社区2.2万亩苹果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苹果花俏耀枝桠。果园里,种植户正忙着田间管理;道路旁,停满了观光赏花游客的车子。

一棵苹果树,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摇钱树,威宁苹果的品牌创建之路充满艰辛。

“我们雪山苹果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缺乏规模化种植,加上品牌知晓度不够,在市场上占有率不高,远没有毗邻的云南省昭通苹果名声在外。”雪山镇谢家社区种植大户谢飞介绍说。

素有“阳光之城”美誉的威宁,有着高海拔、低纬度、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种出的苹果色泽深红、含糖量高、口感好,属于全国“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适宜区”,也是省内唯一的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优越的自然环境赋予威宁苹果独特的品质,所产苹果色泽鲜红,含糖量高,蜡质层厚,耐储运。

在谢飞看来,雪山镇种植的苹果不但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但雪山苹果在外界知名度远没有昭通苹果高,许多昭通人甚至采购雪山苹果后冒充昭通苹果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品牌是威宁苹果的软肋,近年来威宁掀起打造甜心苹果的品牌之战,聚焦“技术、培育、产销、品牌”四个方面,解决苹果产业发展难题,不断提升威宁苹果知名度,让威宁苹果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致富果”。

2017年,“威宁苹果”获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8年,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签订共建“贵州山地果树综合试验站”框架协议。

2019年,“威宁苹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证明商标认证,“炭山红”和“黔山红”两个农产品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

威宁苹果正是凭借良好的果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以品牌价值4.11亿元荣登2020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16位,第3次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上榜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力提升了威宁苹果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

如今,威宁苹果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挂果面积35万亩,预计产量30万吨,预计产值19.75亿元,涉及农户约10.6万户,已形成雪山、迤那、牛棚、中水等多个万亩苹果园基地。

大力做好“蔬”字文章高原冷凉蔬菜闯市场

329日,走进威宁县草海镇中海社区5000亩蔬菜种植基地,绿油油的蔬菜正在春风里生长。

一大早,陶爱坤就带领数十名务工群众在蔬菜基地辛勤劳作,施肥、浇水、除草,田间地头到处是繁忙的身影。

今年50岁的陶爱坤是本地人,由于懂技术,两年前他就在当地的蔬菜基地当管理员。目前,他的保底工资是6000元,效益好的时候每月工资甚至可以拿到1万元以上。

和陶爱坤一样,在蔬菜基地务工实现增收的群众还有很多。陶圣宽和他的妻子李坐巧不便出去打工,在基地务工夫妻俩每月收入不下5000元。

“我们种植的大白菜,从育苗到移栽到田间管理再到批发市场,都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技术,不但保证了蔬菜的品质,还保证了蔬菜的产量。”广东新银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欧国新说,依托雄厚技术,中海社区种出来的蔬菜已实现产销一体化,彻底解决了种出来卖不掉的后顾之忧。

据悉,中海社区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以8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群众土地,农民不仅有土地流转资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草海镇中海社区蔬菜基地只是威宁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广州市普通市民餐桌上吃到威宁新鲜的时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威宁蔬菜甚至远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环境,以及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为威宁种植高原冷凉蔬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南有罗甸,北有威宁”这句话是对威宁蔬菜种植大县的精准定位,也是威宁蔬菜闯市场取得的喜人成绩。因此,威宁成为全国153个夏秋蔬菜基地县之一和云贵高原65个夏秋基地县之一。

今年,威宁正扎实推进4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在水源条件好、设施健全、交通便利、土地集中连片的区域打造20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在全县各乡镇创建25万亩规模化、示范化蔬菜种植基地。在江楠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蔬菜产业已成为威宁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一批蔬菜产业样板基地、效益基地正在形成,“菜园子”逐渐鼓起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